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2011年,中国船舶工业继续拿下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的全球首位,连续三年问鼎。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船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预计,2012年可能掀起新的一轮重组热潮。未来两三年淘汰落后船企,提高研发能力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一个可作参考的背景是,中国在连续三届蝉联“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后,2011年上半年痛失桂冠,被韩国取代。尽管从全年数据看,中国“完胜”,但这也给中国造船企业敲响警钟。
在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造船业产品附加值低等弊端逐一显现。未来, 中国还能否保住造船业头把交椅?
航运业低迷牵连船市
2月22日传出一则消息,世界最大航运企业马士基(Maersk)放弃与韩国大宇造船海洋签署的10艘180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备选订单。分析称,马士基放弃签订大单显示行业低迷,航运业或面临一次去产能化。
“经济危机远远没有过去,或者说需要长时间恢复。即便是马士基,也信心不足。”湖北籍船员汪磊有着多年船上工作经验,满世界“跑船”的经历让他对国际航运业的变迁感受颇深。
2008年初,他受雇为新加坡的一艘集装箱货轮服务,当时航运界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许多中小型船务公司驶入发展快车道,不断拉拢客户、抢占市场。“新加坡港口、香港集装箱码头、阿联酋集装箱码头熙熙攘攘,繁忙非凡。一条船离港,另一条马上进入。每耽误一分钟,就是以万美元计的损失。”
到了2009年,情况发生巨变,美国次贷危机显现出它对全球经济的危害,远洋货运市场疲软不堪。许多新船推迟了下水时间,以减少损失,有些甚至直接取消建造,留下了不少“烂尾”。汪磊发现,在新加坡抛锚的货轮越来越多,由于没有货物装卸,有的船甚至一抛锚就是半年。
航运业的低迷也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体现。作为航运业的一张晴雨表,国际航运干散货船运输指数BDI在今年2月跌至647点,连续31天下跌,创造了自1985年以来26年时间里的最低水平。汪磊告诉记者,他所在船舶管理公司NSSPL的母公司NOL集团的股票,更是持续下跌。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时,BDI指数还保持在1550点左右。而在随后的一个月内,受欧美经济金融形势不明朗的影响,加上东西方节假日形成传统淡季及南半球异常天气等因素,BDI跌幅接近70%。
造船业的业绩波动与航运业的发展趋势联系紧密。经历了大幅下跌之后,当前的船价已跌到2004年的位置。申银万国认为,在产能逐步释放、订单维持相对低位等因素影响下,目前的船价仍只能在底部盘整,无法趋势性上涨。按现在的船价测算,船厂毛利率水平仍偏低。
(来源:中国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