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总理英拉4月中旬访华时,中国铁道部与泰国交通部签署关于铁路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是此行的经济合作重头戏码之一。如同邓小平1978年访日时两次乘坐新干线一样,这位因“华裔”和“美女”双重身份而在中国颇有些粉丝的泰国总理还在4月19日特意乘坐了京津城际高铁,称赞中国高铁乘坐非常舒适、快捷,表示她对中泰高铁合作项目的信心进一步增强。经过此次活动,中国铁路产业在开拓泰国市场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其实,这已经不是泰国总理级高官第一次体验并积极评价中国高铁,2010年7月,时任泰国副首相素贴访华期间就亲身体验了中国高铁,回国后盛赞中国高铁非常先进,与他在其它国家乘坐过的高铁相比“最为优质”。
泰国也并不是中国铁路产业开拓的第一个市场,早在1970年代,中国铁路产业输出就创造了坦赞铁路这样的典范。近年来,依靠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中国铁路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更是业绩斐然,“泛亚铁路网”等计划提出并付诸实施、中国铁路产业输出从时速140公里以下系统向时速200公里以上系统升级,更预示着中国铁路产业走出去的远大前景。
国际市场的成就
中国铁路产业“走出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属于单纯的货物贸易;第二是铁路系统的出口,即不仅仅提供机车、车厢、信号系统等设备,而且铺设整条铁路,属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在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层次,中国已经积累了较长时间的成功经验,具备竞争优势且持续增强,出口品种包括机车(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地铁、各种配件等铁路产业几乎所有产品。
在一些国家,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已经占据了当地市场很大份额,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市场信誉。在油气资源丰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完备的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在中信组织出口的两批车厢交货之后,该国客车车厢已有八成是中国制造,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时至今日,中国南车出品的机车、客车已经承担了土库曼斯坦90%的客运量、70%的货运量,承担了乌兹别克斯坦40%以上的客运量和30%以上的货运量。在马来西亚,来自中国的228辆最高时速140公里的高端城际动车组列车,成为吉隆坡中心城际线运营主力。该项目动车组全部投入运营后,吉隆坡城际列车发车间隔由30分钟缩短为7.5分钟。
即使在7·23温州动车事故后中国铁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压力之时,北车集团也实现了中国制造机车出口欧盟国家零的突破。2011年8月18日,中国北车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击败3家欧盟竞争者,赢得爱沙尼亚铁路货运公司机车供货合同。出口市场多元化也有了很大进展,仅南车出口市场就有66个国家,覆盖了亚洲、拉美、非洲、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各大洲。
在相当程度上,出口已经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厂商摆脱国内需求意外波动冲击、保持企业和产业平稳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前几年高铁跨越式发展为国内轨道装备厂商带来了大量订单。2011年,国内铁路系统迭遭变故,投资建设一度全面停顿,当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锐减2522亿元,降幅高达30%;扣除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后粗略估算,当年完成设备投资比上年减少87亿元左右。但当年我国轨道装备出口比上年增长302亿元,不仅弥补了国内需求减少的缺口,而且超出了一截。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