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至10日,正值“三夏”大忙时节,笔者驱车穿梭于陕西省产粮大县富平县的乡间田野,车外面不时闪过的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正在紧张地工作着,一堆堆新收的小麦清新扑鼻,一幅幅“三夏”美景尽收眼底。
富平县收割小麦已经超过50万亩,笔者看到已经收割过小麦的田野里金黄一片,没有发现一丝焚烧的痕迹,视野格外开阔,空气格外清新。富平农业局局长雷润民说:在富平县76万亩麦田里,农民群众绝不会点火焚烧麦茬和秸秆!雷局长话语掷地有声,是那样的坚定而自信。那么雷局长的底气到底来自何方?
就在5年前,富平各相关部门曾经多次动用行政命令和惩罚等手段,禁止焚烧秸秆,但是收效甚微。每到“三夏”,到处依然狼烟四起,焦土一片。“禁烧令”已于1999年下达,可为何仍屡禁不止?雷润民说,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小麦收获后留下的麦茬。针对这一难题,富平县一手抓禁烧执法,一手抓技术推广,各部门加大配合,相互促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问题,2002年,富平县农业、农机部门对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症结进行了分析并综合攻关,并引进了农业部推广的“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对农民买免耕播种机具实行50%以上的补贴。近5年时间,县上将800多万元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在推广玉米免耕播种这个关键环节上,使全县免耕播种机增加了3000多台,为新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们还集中力量对农民进行培训,然后在各乡镇建立起新技术、新机具应用示范点,由县乡两级政府组织广大农民进行观摩,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并产生使用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同时,各部门主动搞好配套服务(机具、技术、必要的物资供给等),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指导当地夏播的省农机专家说,早在2002年前农业部就在北方小麦产区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机械深松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这项技术的好处就是降低作业费用,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华朱乡华朱村农民朱运良说,他们这几年得了免耕播种(硬茬播种)的利。他兴奋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种玉米为例,每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增施尿素4.7公斤,磷肥9.5公斤,钾肥11.5公斤,等于每亩多施了20多公斤的无机肥。现在平均每亩地节约成本55元左右,加上增产粮食10%,每亩地可使农民增加70多元的收入。如今播种、施肥一次过手,种地越来越简单了。在场的技术人员介绍说,免耕技术高留茬、硬茬播,能够使麦茬腐化,可以增肥地力,保氮保磷,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够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减轻对土壤环境污染,由此形成“秸秆还田———肥田增产———再还田———再增产”的良性循环。
在华朱乡检查“三夏”工作的富平县县长郑成瑞告诉笔者,富平是全省产粮大县,小麦秸秆总量常年在20万吨左右,玉米秸秆在30万吨左右,利用好了前景广阔,利用不好危害极大。处理好禁烧秸秆问题,县上采取的是“疏”而不是“堵”,必须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采用行政命令和高压手段的话,只能治标不治本。再说,县上有多少干部能够去日夜监督那70多万亩的麦田呢?最关键的一点是,农民在新机械推广中尝到甜头,自觉地不再烧秸秆。
采访中,在华朱乡华朱村机播的机播车车主车高峰说:“他那边收,我这边播,在麦茬地里,不犁不旋,施肥播种一次完成,亩收费仅15元,比过去复杂的播种套路,每亩能节省35元。由于高留茬、麦秸和麦糠都留在地里,遮阴覆盖又可节省一次浇水,每亩至少又省下40至50元。所以现在农民普遍使用农机具,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我们投资农机具的农民来说又是个可靠的保证。这几年好多省市都到咱们这学习经验哩!”他介绍,“三夏”10多天内,机播手可收入3000元至5000元。县农机局局长王恩亮告诉笔者,根据最新的统计,全县近3000台免耕播种机,仅今年夏收,机播手的现金收入就可以增加1300多万元。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