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发展与变革伴生而行,更趋复杂的市场环境给中国经济带来深刻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是中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战略目标。国务院于日前正式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将有助于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转型升级利于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内、国外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放缓,纷纷谋求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
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手段实行贸易保护,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加。如在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58起337调查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不仅包括钢管、轮胎、皮鞋等一般产品,也涉及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
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加上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国家战略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看,我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了较好基础,但是在更多领域的基础还很薄弱,缺乏相应技术来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当前,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制造业发展不断突破时间、空间及终端设备的束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化、全球化的变革。随着全球化生产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将更多业务向境外转移,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
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利用信息化和技术优势,抢占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何加快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是我国工业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