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洲机械公司居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隅,专事汽车零部件制造。很少有人知晓,其齿环工厂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回顾发展,泛洲负责人认定两条:靠合资做大,靠自主研发做强。
上世纪80年代初,响应国家开发“六五”科研项目号召,一位科研所技术干部东拼西凑1万元,成立泛洲机械公司,尝试“汽车齿环研究项目”投产。到1995年,泛洲年销售1000余万元,成我市行业排头兵。
这个民营公司小日子过得滋润。做技术出身的老总,自认具备研发实力,“纸上”有项目,一旦产业化,不惧走出国门参与竞争,可惜资金与销售渠道是最大瓶颈。
当时,外资在中国办厂可享受优惠政策。泛洲分析,找外资做平台和跳板,一来学技术,二来摸索产品出口,可能是一条走向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
1995年,泛洲与日本协和合金株式会社合作,成立协和齿环公司。合作者符合泛洲引资条件:拥有世界领先技术,是做齿环的国际一流中小公司。泛洲认为,合资就要找这种“门当户对”的对象。
协和齿环注册资金1800万元。靠这笔财力,泛洲有机会把过去束之高阁的图纸变成产品。借助日方销售渠道,协和齿环每年有150万件产品出口日本,年销售1亿元。
泛洲负责人坦陈,靠自己积累也能前进,可是步子会比现在慢许多。
引进合资者,日方占股52%,中方48%。今日成果,印证了泛洲当初未强求控投权的道理:“只要有利于技术开发,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
很多民营企业碰上资金与渠道瓶颈时,不是没考虑过合资,可担心合资后自有资产会被吃掉,沦为合作者的“陪衬”。泛洲透露,在日方合资后除了引进技术,未放弃自主开发新产品,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没有受制于人。
据了解,现在协和齿环生产品种,仅有15%外销,国内市场中9成靠泛洲自主开发的产品打拼,日方股东表示赞许,积极支持泛洲研究。
积累合资经验,泛洲继续寻找伙伴,分别成立中越合金公司和迪克精冲公司,前者做齿环上游材料供应商,合作方来自日本,后者生产精密冲压件,德资背景。两个合资公司,泛洲只是一家控股方,“核心要素,仍然是发展。”
日本、德国两种技术融会贯通,泛洲从中受益。换挡轴德国技术是一根轴集成,工艺要求高,可维护成本低。日本则是多轴。泛洲考虑,将日本多轴产品改成单轴,与整车客户商谈时,对方很感兴趣。本月,样品送给客户审核通过,5月就将开始批量生产。
记者点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往前难免碰上“瓶颈”。武汉泛洲机械选择合资,并靠自有技术把握合资的“度”,引来资金、技术与销售渠道,做成国内一流,这种勇于创新突破、善于取得市场资源的思路,值得推广借鉴。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