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目前是国内第一、世界第四的灵便型液货船制造商。公司主要竞争性产品为2-6吨的灵便型油船和4万载重吨以上级的化学品船,2006年在灵便型液货船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4.5%,2007年占有率有望达到15%。
受益行业景气,公司订单充足。07年上半年新接船舶订单9艘,合计38.7万载重吨,合同金额约为34.87亿元;截至07年6月30日,公司手持订单共61艘,合计261.08万载重吨,合同金额约为219.41亿元,生产任务排到2011年。
船价持续高位运行,毛利率提升明显。截至07年8月,4.7万吨灵便型油船价格已经达到4900万美元/艘,相比2002年,增幅达84.91%。在高船价的带动下,公司造船毛利率也快速上升,由2003年的1.83%上升到07年上半年的15.04%。我们预计公司毛利率增长的趋势将持续,07-09年毛利率水平可达到16%、18%和20%。
液货船行业景气将持续。我们认为目前促使液化船需求持续强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石油和化学品强劲需求带来的新船需求;第二,单壳油船即将退出市场以及超龄油轮退役带来的旧船更新需求。预计2010年前,因老船更新以及单壳油船淘汰将会产生超过2800万载重吨的需求。
公司或将成为中船集团中小型液货船生产基地。公司可能会采取收购中船集团下属10万吨左右的液货船资产的方法,扩大公司液货船产能,成为中船集团中小型船舶建造基地。
所得税优惠结束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公司所得税优惠到期,将正式从07年开始缴纳所得税,由于公司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并且是国家"国轮国造"政策下的重点支持企业,我们认为公司最终执行15%的所得税率的可能性非常高。
维持"增持"评级。在行业持续景气、订单充足以及船价高位运行的趋势下,公司将持续高增长态势。预计公司07-09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76元、2.29元和3.18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37、29和21倍。考虑公司在灵便型液货船领域的领先地位、行业的持续景气以及公司潜在的资产整合的预期,我们给予公司08年35倍的市盈率,对应合理目标价为80元。
1.世界造船市场持续火爆
经济全球化让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世界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与市场化建设也极大的提升了全球资源配置的内涵,在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国际贸易的持续繁荣下,世界造船业自2003年起进入30年以来最好水平。目前,由于对新增海运能力的巨大需求,使得国际船业已经成为卖方市场。
在2006年全球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船成交量三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2007年上半年船舶行业依旧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上半年新船成交量达到1.01亿载重吨;新接订单量超过去年全年订单量,达到3.76亿载重吨。其中,上半年散货船成交671艘,同比增长122%;成交量6182.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约2.5倍,占世界新船成交量的57.50%,成为上半年新船市场成交量最大赢家。
我们认为07年全年新船成交量极有可能再破去年最高纪录,并且在世界航运业景气持续的预期下,世界造船行业的景气将至少保持到2010年。世界船舶市场在经历了06、07年造船成交量高峰期后,我们预计08年新船成交量将在高位回落,但依然有望保持全年1亿载重吨左右的成交量。
1.1造船中心"驾临"中国
世界造船业逐渐向中国转移。进入90年代后,中国造船业借助行业强劲复苏以及国家对船舶行业重点支持的机会,努力扩大了自己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成为继韩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造船大国。由于日本造船业的衰退和韩国造船成本相对中国高昂,同时中国造船技术又加快接近日、韩国水平,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
从英国克拉克研究所统计的世界造船总量数据来看,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2007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再度增速显著;其中,新承接船舶订单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接单量,手持船舶订单也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达1054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均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可以看出目前世界造船业中、韩、日三国主导船市竞争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中国造船业追赶日韩的脚步依然快速进行。
可以说,世界船舶中心向中国转移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煤炭、铁矿石、石油、粮食等货物海运的强劲需求,因此也加大了全球对船舶的需求;地利,随着中国一些大城市建设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要求,一些老船厂需要搬迁,另建新厂,搬迁过程中必然会有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造船能力的扩大。这将改变中国造船业小、散等局面,有利于提高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有利于按照现代造船模式总装造船;人和,中国既拥有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又拥有较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的资金、技术条件。中国的人力成本占船舶成本的比例不到10%,而韩国和日本均已达到30%,因此韩国和日本的船舶制造业盈利波动大,前两年普遍亏损,加之受海岸线资源的限制,行业发展空间有限。
1.2成品油船需求强劲,价格节节攀升
石油贸易量的持续增长拉动了油船制造行业的持续繁荣。近年来,全球石油海上贸易(无论是原油还是成品油贸易)一直呈增长的趋势,为成品油船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预计在2007年底前,作为油船建造市场主要推动力的原油及成品油贸易量还将上升。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如印度和中国,由于从远离本土的地域进口石油量的逐渐增加,也将有助于油船建造市场的繁荣。
中国因素对成品油船的影响越来越大。迄今中国还不是成品油进口的最主要国家,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必然会提高中国对成品油的需求量,扩大成品油和原油进口量的趋势必然不改,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预测,中国石油制品进口量今后将继续增加,2007年约3400万吨,2010年4200~4800万吨。
油船价格持续走高。从价格指数来看,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在2005年5月达到高点169点之后开始小幅下滑到162点,并一直维持到2006年5月左右。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新船价格指数又开始继续攀升,9月份重新回到历史高点169点。2007年5月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上升到173点左右,创下历史新高。
1.3造船行业景气还将持续
目前推动造船业持续景气主要有两大因素:第一,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世界贸易的持续繁荣,能源、原材料、石油、各种商品的海运货物贸易量的大幅增加,加大了对新船的需求;第二,国际船舶新规则的改变,老船、以及不符合规则船型的淘汰也加大了对新船的需求。
我们在这里运用手持订单量与新船完工量之间的关系对造船行业的景气进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供求矛盾:当世界手持订单量小于或等于新船完工量时,船市将会比较萧条,但是当世界手持订单量严重大于新船完工量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船舶市场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当世界新船订购量严重超出年完工量超过2倍时,供求紧张的矛盾则比较严重。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目前造船完工量与手持订单量的比率明显超过了2倍,行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如果考虑2007、2008年生产能力的大量释放,目前船厂的手持订单依然可以维持将近3年以上的生产,手持订单量高于造船完工量的态势在今后3年里不会改变。毫无疑问,需求不断的走强,决定了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我们认为目前阶段除了船用成本外,其他因素很难较强的影响到船价的走强,目前船价在高位的支撑力依然很强。
除了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对船舶需求的拉动外,国际船舶新规则的不断出台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新船的需求。首先,单壳油船的拆解已成为推动油船市场的内在动力。由于原油泄露事件不断出现,IMO将不断加大对世界单壳油轮的淘汰力度,从2005年4月到2010年,世界单壳油轮合计淘汰量要达到2100艘,估计将达到13789.2万载重吨;其次,2008年7月1日,IMO对压载舱涂层工艺、处理方式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将会加大船东对油船、散货船的提前订造。
2.公司竞争力分析
2.1赶超世界的灵便型液化船生产龙头企业
广船国际是目前国内第一、世界第四的灵便型液货船制造商。公司主要竞争性产品为2-6吨的灵便型油船和4万载重吨的化学品船。2005年公司灵便型液货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4%左右,2006年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到了14.5%,07年占有率有望达到15%。
在1万载重吨到6万载重吨灵便型成品油船和化学品船产品领,广船国际产能排在全球第四位,2006年共完工12艘,2007年有望交船16艘,市场份额将上升到15%左右。广船国际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灵便型液货船和特种船制造和维护基地。由于目前排在第二位的韩国STX船厂逐渐转向大型散货船制造,可能会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给广船国际,所以随着公司产能的不断扩大以及公司将会收益于中船集团的资产整合,广船国际前进步伐无疑会加快,2010年有望在灵便型液货船上超越STX和SLS成为全球第二位的灵便型液货船制造商。
2.2上半年业绩增长超预期
07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达613.37%,超过市场预期。上半年船舶完工7艘,完工吨位27.78万载重吨;新接船舶订单9艘,合计38.7万载重吨,合同金额约为34.87亿元。截至2007年6月30日,公司共手持订单61艘,总计261.08万载重吨,合同总金额约为219.41亿元,部分船舶生产任务已经排到2011年后。
造船完工量稳步增长。上半年共完工船舶7艘、开工10艘、下水8艘,完工吨位27.7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完工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的造船效率明显提高。公司在07年以前产量的增加都是内部挖潜形成的产能的释放,而从2007年开始随着船坞改造产能的开始释放、分段船厂的设置和分段数量的减少以及流程的再造和工艺的改进,生产效率已经大大提高,有效的缩短了船台生产周期和码头周期。
船价大幅提升,国内销售额明显提高。上半年完工船舶单位载重吨价格为7252元,同比增长17%;造船收入为20.14亿元,同比增<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