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订单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内部造船产量下降,使日本万国造船和石川岛播磨联合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滑落。去年前三季度,两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7%和9%,而营业利润分别下降29%和24%。为解困局,万国造船和石川岛播磨联合进行整合,至今年1月,合二为一的日本联合造船正式诞生。
2013年1月,日本万国造船和石川岛播磨联合(IHIMU)正式合并,新成立的日本联合造船(JMU)开始对下属船厂、主要业务与产品等进行了资源整合。研究JMU近期的一些举措,特别是其整合资源的过程,可以为大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供借鉴。
外忧内困
借整合提升三大能力
从外部形势看,全球船舶市场仍处于低谷,订单需求不足、产能供给过剩的业务环境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当前,全球的手持订单量可维持1.5~1.7年,但订单在船企中的分布并不均衡。近两年,日本船企在接单策略上大多较为保守,万国造船和IHIMU也不例外。据统计,合并后的JMU手持订单量已降至合并前两家企业2012年完工量的水平。与此同时,新船价格整体上仍在继续下跌,已接近船厂所能承受的极限。虽然日元贬值对船厂接单、改善业绩都很有利,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也在上涨,船厂的经营压力依然很大。
从企业自身发展看,2012财年万国造船和IHIMU的造船完工量(以总吨计)以及开工水平(工时量)继续呈下降态势,同比分别减少11%和9%,而2011财年两者分别同比下降15%和5%。造船产量下降,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等也随之减少。前三季度,两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7%和9%,而营业利润分别下降29%和24%。尽管第四季度即2013年1~3月的业绩还未披露,但预期并不乐观。
在万国造船和IHIMU合并后,面临着船厂设施管理、高层人员调整、经营接单等一系列紧迫问题。通过加快整合内部资源,JMU有望大大提升接单和抗风险能力、技术与研发实力以及成本竞争力。因此,要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造船企业,并在日本国内造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JMU首先要做的就是推进两家公司顺利整合,渡过当前的船市低迷期。
借助整合,扩大规模,增强接单及抗风险能力
通过扩大规模,JMU的接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由IHIMU和万国造船合并形成的JMU,在造船业务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强。而且,其涉及的业务领域更多,船型产品覆盖普通商船、高技术附加值船、军船和政府公务船等,成为规模与实力更为强大的综合性造船企业。
规模扩大,一方面使企业能够根据船型市场需求变化,承建更多的船型,而拥有更多的船厂和大型造船设施,使其在承接短期交付的批量订单方面也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合并也有助于扩大原有船型的市场占有率,最大程度地增加市场份额,降低挤出风险。
借助整合,提升研发与技术实力
合并后,JMU的研发实力、造船技术水平有望成倍提高。集合万国造船和IHIMU的原有技术团队后,JMU的高级工程师数量将翻一番达到1000多人,规模上已经和三菱重工相当,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全球造船企业中都处于领先。除技术人员外,原来两家公司的设计体系也将进行整合,通过互补提升研发效率,缩短产品与技术开发周期。
今后,JMU下属船厂将更好地开展节能船舶研发,改善船型的油耗、排放、安全性、载货量等各种性能,为船东提供更好的产品方案。合并前,依靠IHIMU的人员与技术实力,根据船东提出的个性需求一般只能提供3种方案;合并后,设计能力随之增强,可在更短时间内提供至少翻一番的设计方案供船东选择。
除研发能力显著提高外,JMU下属各船厂将还将在造船技术方面互通有无,加快船厂应用先进造船技术、新工艺的进程,这些都将大大提升JMU的竞争力。
借助整合,增强成本竞争力
通过整合,JMU有望进一步提高成本优势。这一优势,主要是通过降低大宗采购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管理并降低固定成本等途径获得。
随着合并后钢板等原材料、船用设备采购量增加,JMU在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时将有更大的话语权。JMU的领导层表示,新企业在降低大宗采购成本方面的整合效应预计将最为显著。
目前,JMU下属各家船厂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管理流程,从而降低建造成本。一家船厂发现问题后,可以向其他船厂学习、借鉴并获得解决方案。例如,有明船厂在建造VLCC和VLOC方面的工时成本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曾用不到45万工时完成VLCC,但在好望角型散货船方面却落后于津船厂。以津船厂为标杆,持续改进,有明船厂有望降低建造好望角型散货船的工时消耗。
统筹推进
军民业务整合各有侧重
合并后,JMU对原万国造船、IHIMU两家公司从管理、生产资源、产品目录等方面统筹进行整合,同时在对商船业务和军船业务的整合中也各有侧重。
确定新管理架构
企业合并,管理先行。在合并前,万国造船和IHIMU就达成了一致,并且在很短时间内组建了新的公司总部,对下属船厂实施统一管理。在人员调整方面,将由新公司尽快确定人事选拔任用方案,其中涉及船厂总经理级别的高层人员。根据计划,JMU将在4月初开始进行部分管理人员的调整。
合并后,JMU对位于横滨地区的船厂实行统一管理,即把万国造船的鹤见船厂并入横滨船厂,下属船厂数量由之前的7家减少为6家。目前,公司不打算关停任何一家船厂,除非今后订单严重匮乏或者是公司较长时期内持续亏损。为应对当前形势,公司将继续降低船厂开工量,压缩生产规模。
推出节能环保新产品
目前,JMU下属船厂主要建造普通商船,包括各型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同时也建造少量的海工辅助船。随着合并后技术实力提升,JMU已把目光放到了当前备受关注的节能船型,并致力于研发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绿色产品。同时,针对市场趋热的海工辅助船、LNG船以及与LNG相关的海工装备,JMU也集合研发和建造资源,加快了进军步伐。
据悉,JMU已经建立了节能型产品目录,包括VLCC、20万吨和18万吨级散货船、8万吨级散货船、大灵便型散货船以及海工辅助船等。在接单方面,JMU已将潜在的目标船东锁定在可能订造节能船型的群体,仍延续较为保守的接单策略。考虑到通过进一步减少船厂开工,手持订单可维持更长时间,JMU目前仅与那些可能订造船价相对较高、节能环保性更好的新船型的船东进行谈判。
今年一季度,JMU环保船型的竞争力已经开始显现。其共承接新船订单11艘、149万载重吨,位居中船集团、现代重工集团和中船重工之后,处于全球造船集团第四位,在日本国内也远超过今治造船。具体船型方面,订单包括6艘好望角型散货船和5艘巴拿马型散货船,全部是新开发的节能环保产品。
在整合过程中,通过合并重叠业务提高效率,JMU可以利用内部资源向更广的市场空间进行拓展。例如,在LNG船及LNG相关海工装备领域,JMU将运用IHIMU的SPB专利技术开拓市场。JMU还计划承接节能环保型渡船、汽车滚装船订单,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产品目录以提高竞争力。
建立高效生产体系
从长远考虑,JMU计划在船厂批量建造最擅长的船型,构建更为高效的生产体系。船型开发能力得以增强后,JMU将对下属船厂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各船厂已有优势,提高建造能力与生产效率,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形势,短期内JMU还将继续采取一家船厂建造多种船型的生产体系。例如,吴船厂将以大型集装箱船为主,同时建造多种船型;津船厂将建造苏伊士型和阿芙拉型油船、LPG船、LNG船,而不仅是好望角型散货船。待市场好转后,船厂再转为通过批量建造以实现高效化。对船厂而言,扩大建造的船型种类,不仅仅是针对目前形势,同时也兼顾了长远发展。例如,页岩气开发产生的巨大影响可能引起能源格局的结构性变化,VLCC需求大幅度下降可能不是短期现象,这将对以建造VLCC为主的有明船厂十分不利。
在日本造船界,大型集装箱船被认为是提高效率的“绊脚石”。不同于VLCC可以通过加大分段来发挥船厂建造能力,集装箱船需要更多的曲面分段,还要考虑岸上和船坞施工等问题。但是,整合使JMU在多家船厂合作建造批量的大型集装箱船得以实现。将来,吴船厂仍会作为主导船厂,而有明和津船厂也会参与建造,据称有明船厂已经开始为建造大型集装箱船做准备。
对于高附加值船和特种船,JMU也进行了相应的生产资源匹配。如LNG船,由于需要使用SPB液舱技术,有建造经验的津船厂将承担重要角色;海工辅助船由于对舾装精度要求较高,舞鹤船厂等军船建造企业更有优势,平台供应船将由该厂建造;鹤见船厂目前建造三用工作船;JMU还计划在横滨的Isogo工场建造海工辅助船,并建立混合产品目录。
形成军船市场优势
通过军船业务整合,JMU将进一步完善JMU的军舰建造和维修体系,形成在国内军舰生产市场的绝对优势。通过下属船厂,JMU可以建造多种类型的舰船,更灵活地安排交付日期,并且提高建造经济性。
合并后,JMU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军舰厂商。而且,之前的IHIMU由住友重工(SHI)舰船部门和石川岛重工的舰船业务合并而成,万国造船则由日立造船和日本钢管(NKK)各自的军船部门合并而成,由此日本原先的7家军舰造船厂中有4家被合并到JMU中,在日本国内舰船市场中占据的地位更为突出。据统计,目前军舰建造和维修的年收入达到600亿日元左右,远远超过三菱重工。
在军舰业务方面,除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增加外,JMU可以承接舰船维修的船厂达到6处,包括位于横滨的Isogo工场、鹤见工场,以及吴船厂、舞鹤船厂、因岛船厂和JMU控股的Amtec。今后,依靠在东京湾、日本海以及濑户内海的设施,JMU可以灵活承担军舰维修业务,并对所需设施设备和人员进行系统安排。
老厂新制
整合路上困难重重
企业的合并重组,由于涉及资源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角逐,再加上企业文化融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对大型企业,这类问题可能更为显著,JMU推进内部整合也是如此。
规模优势或将成为不利因素
毫无疑问,JMU在规模上具备优势,但这一优势在船市萧条时期却未必能显现出来。与发挥规模效益、批量化建造提高效率相反,JMU当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压缩产能。2012年,即便是减少开工,JMU的造船产量也达到了500万载重吨以上。庞大的造船产能,对JMU的手持订单构成了巨大挑战。JMU内部也有人提出,在船市萧条时,扩大规模并不完全是好事。
合并后,即便船厂增强了议价能力和建造能力,但却因市场上订单太少而无法充分发挥。同时,JMU船厂还不得不扩大产品目录,建造多种船型,从而无法实现“专厂专船型”的构想,也就无法发挥批量建造的规模效益。
目前,JMU的大型船厂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建造的船型。有明是JMU最大的船厂,其优势在于建造VLCC和VLOC。目前,这类新船需求量小,船厂已开始建造20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一直以建造集装箱船为主的吴船厂,情况也是如此,随着最后1艘新船交付,目前已经没有这类船型的新船可造。还有,津船厂也从擅长的好望角型船转向巴拿马型船,舞鹤船厂则从建造超巴拿马型船转向建造平台供应船。
生产体系融合与资源协调存在困难
作为两家公司,JMU的前身万国造船和IHIMU在造船管理、研发和建造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融合对实现JMU的稳定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生产体系融合方面,由于两家公司在行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初期必然会出现困难。
对于造船企业合并而言,不进行生产体系整合,统筹安排内部资源,其价值将大打折扣。“貌合神离、各自为战”的情况,将对JMU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其发展壮大和综合实力提升。在合并初期,船厂维持建造多种船型,生产体系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限制。
还有,JMU计划继续降低设备运转率。在船市不好的情况下,协调船厂订单也更加困难。如果不从全局考虑统筹管理,盲目分配订单只会激化矛盾。去年年初,万国造船承接到节能型巴拿马型散货船订单后,考虑到擅长建造这种船型的舞鹤船厂工作量饱满,而擅长建造好望角型船的津船厂订单不足,在内部进行了订单资源调整,使各家船厂的工作量均能维持至2013年年底。今后,JMU将面临更多的类似问题,如何在6家船厂中协调有限的订单资源,将是一大难题。
企业文化需要融合
对JMU而言,是否能够顺利融合,企业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要成为一家更加强大的企业,JMU还需要在融合原来两家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作为两家企业,万国造船与IHIMU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差异,必定会影响到各家船厂之间的协调与沟通。2008年两家企业确定合并后,围绕市场形势变化后的资产评估、在新公司所占股权比重等问题,双方曾进行了长达4年的协商,显现出两家公司在合并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企业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企业文化融合,也并非没有基础。JMU成立时,新的领导层反复强调,“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不再是万国造船或IHIMU的员工,而是JMU的员工,这是把JMU做强、做大的关键。”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万国造船10年前就经历过类似合并,而IHIMU也同样是由不同企业合并而来,换言之,JMU是由合并的企业再次合并而成,这已经为企业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JMU中长期发展计划及2013年重点
根据JMU的中长期发展计划,至2017年公司将实现5000亿日元的年销售额。其中,商船接近3000亿日元,军船接近1000亿日元,工程/全寿期服务业务500亿日元,海工业务为500~1000亿日元。同时,公司还将维持5%以上的营业利润率,建立符合世界顶级造船企业的盈利目标。
从中长期发展考虑,JMU决定进军海工市场。但就目前而言,公司认为在财务实力、研发准备以及工程能力方面都还不够充分。为此,将继续收集海工项目信息,加强在海工领域的研发。
2013年年初,JMU已经与IHI集团以及日本钻井公司(JDC)签订协议,联合承担深海半潜钻探设备的设计工作。此外,JMU还参与了政府支持项目,正在进行福岛海岸风力发电项目可行性验证试验,并启动了“海上物流中心”研究项目。今后,JMU计划把最新研究成果用于巴西开拓市场。
JMU认为,工程能力是其进入海工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在提高海工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同时,公司还将研究如何建造更多类型的海工产品,并制定海工项目实施方案。
目前,JMU对工程业务和全寿期服务业务的增长寄予非常高的期望。之前,IHIMU的工程业务销售额已经达到100亿日元。今后,JMU工程部门的目标是达到年销售额500亿日元。
合并增加了JMU的技术资源,也为其工程业务增长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工程业务而言,JMU的发展重点包括与绝热型SPB 液舱技术相关的天然气工程、电动近海船舶等特种船业务,以及在海外特别是巴西南大西洋船厂的咨询与服务。与此同时,全寿期服务业是JMU的另一项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对在运营船舶进行维修和保养、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等。
2013财年,JMU的重点是恢复盈利。为此,公司将发挥整合效应,提高每一种船型的竞争力。具体措施方面,将通过削减固定成本提高收益水平,推进内部协作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采购成本。鉴于市场低迷,除减少设备投资和研发支出外,还将把船厂运营水平较最大产能时削减10%~15%。
自万国造船与IHIMU 2008年年初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到2013年年1月正式成立新公司JMU,共历时5年。期间,谈判多次中断甚至几近破裂,但最终两家公司实现了合并,并且开始进一步的融合。随着造船能力、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提升,JMU的综合实力将显著增强。未来,JMU有望将成为日本造船界新的领军者。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