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产业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但也面临着产业发展无序、技术创新不足、产业应用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产品质保欠缺等问题,很多企业已经走到了生死关头。
准入条件及名单将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光伏制造行业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措施,实施行业准入制度。
产业发展无序,供需失衡情况严重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症结之一。目前,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已远超市场需求;企业数量超1000家,绝大多数规模偏小,且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乔跃山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意见,并在发布后尽快予以贯彻落实,规范产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光伏制造行业准入条件》,将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尽快发布。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光伏制造行业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开展行业调研,实施行业准入制度,适时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
电子发展基金将支持光伏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及应用创新。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关键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关键设备、电子材料等仍然依赖进口。记者在年会上了解到,目前许多国家均已开展了针对多种光伏技术的前沿研究,如美国Solar Junction公司最新研制的三结电池,效率已达到创纪录的44%,其多结电池产品产业化效率也已达到31%。而我国主要光伏技术集中于晶硅电池组件产品,在其他光伏产品领域的技术竞争力较为薄弱。
重点支持高效率晶硅电池的政策方向,得到了业内企业的广泛认同。正如英利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宋登元所说,高效晶硅电池凭借其高效率、长寿命、高稳定性、材料安全无毒等特性,在微电子工艺及设备的技术支持下,电池效率逐年提高,硅片厚度逐年减薄,每瓦耗硅量逐年降低。
“晶体硅路线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是低技术企业的速度-效益型模式和高技术企业的效率-效益型模式的竞争。”天津市环欧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雪囡也在年会上表示,“日益上升的土地成本决定了光伏行业发展的根本性要求是高效化和低成本化。展望未来3到5年,光伏产业链的成本重心将完成向后端转移的过程,电池效率将取代规模和速度成为竞争的关键。”
充分发挥电价政策激励性
补贴过高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明显是不利的,征求意见稿出台前已经较为全面地测算了发电企业的利润。
当前,光伏产品成本和价格下降显著,但根据相关国家经验,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5~10年之内还是需要国家的政策给予扶持。而在所有扶持政策中,电价政策最为直接有效,并且在国际上的应用也是最广泛的。
但是,目前我国的电价政策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电价的方式,既没有考虑各地资源的差异进行分区,也没有分技术区别对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表示,全国统一的电价政策虽然符合在太阳能资源条件好、有一定土地资源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光伏发电的原则,但同时造成了光伏发电项目在西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大量聚集的情况,电站与东中部地区等主要电力消费市场距离较远,增大了输配电压力。
另外,时璟丽还表示,之前的电价政策还存在未规定电价适用年限、有调整原则但具体如何调整存在不确定性、电价与电站规模之间没有建立联系等问题。
为此,近日,国家发改委向主要光伏企业下发了《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的征求意见稿。作为政策制定的参与人之一,时璟丽透露,征求意见稿充分考虑了之前电价存在的各种问题,按照4类资源区将电价定为0.75~1元/千瓦时,明确了电价执行期限为20年,并提出了调整电价标准的原则和土地招标方面的问题。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