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一座以老区著称的城市,目前正以转调创的“组合拳”,加速迈向经济升级版。
且看这样一组数字:2012年,在万元GDP能耗降低4%的情况下,临沂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70.1亿元,增幅居全省第4位,前移9个位次。利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达到1366家,新增425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提高4.5个百分点。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4.5%,12个县区中有11个在全省实现位次前移;镇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8.6%,县域、镇域增幅分别高于全市14.1个、38.2个百分点,发展呈梯次加快的良好态势,昔日“短板”开始长长。
这些过硬的数字充分说明,近年来,临沂市全面贯彻“四三二一”总体工作思路,围绕“好中求快‘过四五’、富民增收‘双翻番’”目标,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结构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和生态环境提升等为重点,加快转调创步伐,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加速成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对临沂这个千万人口的大市来说,要实现与全省同步、比全国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转调创步伐,这是应对困难挑战、实现跨越赶超、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
实施“双轮驱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不久前,地处临沭县的山东常林集团自主研发的高端液压产品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从而彻底打破了这一被誉为工程机械“心脏”的部件全部由国外垄断的局面。常林由此一举从传统机械领域切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并占据了领军位置。
“这一成果得益于深化国际科技合作,集聚吸纳创新资源。”常林集团董事长张义华告诉笔者,企业与德国Hofer公司、意大利赛迈道依茨公司等国际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国际前沿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每年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5%以上。正是得益于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去年该集团产销逆市上扬,同比大增51.6%。
在临工、常林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国内外一大批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和数百家配套企业集聚临沂,产业链进一步拉长,打造出一个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新高地。
常林和临工正是临沂做活产业转调创文章的缩影。
临沂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转调创的重要突破口,做大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201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0.1:49.9:40调整为9.7:48.5:41.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降至1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
工业实施“双轮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2012年,全市34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50亿元,增长19%,列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89.4亿元、利税621亿元、利润416.6亿元,列全省第2位、第3位和第4位。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大企业。突出发展机械、食品、冶金、化工、木业、医药六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骨干企业、一个区域品牌”。2012年,全市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5.6%,增长29.9%,拉动全市增长19.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0.3%。通过兼并联合、嫁接改造,开展高点对标赶超活动,培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全市开展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百家企业大走访活动,把政府口袋里的生产力全掏出来。
着力培育“四新一高”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医药与生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示范项目带动、骨干龙头企业培育等七大推进工程。2012年,“四新一高”产业实现增加值218.6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1%,较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
服务业方面,以商城国际化为重点,加快改造提升商贸物流业。争取省和国家出台了支持临沂商城试行贸易便利化政策。目前,临沂港建设全部完成,近期投入试运营;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临沂商城实现交易额1772亿元;直接出口额1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7.5%。立晨物流与阿里巴巴共建了全国第二家网商服务中心,金兰物流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专业物流信息配载中心。全力打造新兴服务业发展亮点。着力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总部经济六大类新兴服务业集聚园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内成功引进了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采购中心、力诺瑞特、格力电器等20多家企业总部进驻,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利税2亿元。
农业方面,重点发展以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2年,优质农产品基地累计达到547.4万亩,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229个,“三品一标”1191个。
发挥重点项目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引领作用,每年都围绕产业链、价值链、财税链确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市投资快速增长。2012年,22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0亿元,同比增加159亿元,增长28.9%.今年组织实施的220个市重点项目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由2011年的1亿元、2012年的2亿元提高到4亿元,总投资3194.4亿元,同比增长58.1%.实施过亿元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692个,同比增加229个。
以镇域支撑县域 促全市整体提升
在全市转调创大格局中,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是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和空间所在。
临沂市市长陈先运指出,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明确当地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切实做到招商不忘选商、落地不忘节地、生产不忘生态、富市不忘富民,在转调中实现赶超。
为拉长短板,临沂市着力突破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全面打响了突破县域经济“新孟良崮战役”,实施倍增计划,用三年时间,各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翻一番,全市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均过千万元。
为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的动力”问题,临沂对县域、镇域主导产业进行科学定位、规划布局、政策扶持,每个县区重点培植三个左右规模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把发展压力和动力传导到县区。
157个乡镇街道分为综合发展类、优先发展类、鼓励发展类和特色发展类,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逐一明确特色产业定位,集中培植“一个特色集群、一批龙头企业、一个区域品牌”。以重点镇为龙头,以“产业强镇”和“功能兴镇”为两翼,加快“镇园合一”、“产城融合”,打造新的县域增长极。对12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坚持高点定位,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兴小城市,带动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农村“四点对接”。按照小城市定位,进行扩权强镇,向重点镇下放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小城市管理架构初具其型。投入“真金白银”,增强发展动力。从2011年起,连续三年,每年给予每个市级重点镇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累计可达3.6亿元。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