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泰州市船舶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该市涌现了以五大船厂为龙头的规模企业集群,规模造船企业达30多家、配套企业达80多家。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度冲击,船舶行业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接单难、建造难、盈利难、配套难、融资难,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靖江市船舶出口基地管理办公室是泰州船舶出口基地的主管部门,该办公室主任吴冬初表示,虽然泰州市多数船企都在开发节能环保型船舶,但由于自主研发能力总体不强,除少数大型船企拥有研发机构(团队)外,其他企业主要以购买船型设计和技术为主,产品层次不高、船型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同时,船东在验收新船时,对质量审核十分严苛,有的船东由于资金出现问题,就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迟接船。
同时,泰州市船舶行业仍然面临产业集群协作不强、配套产品层次不高的“两难制约”。吴冬初指出,从目前情况看,泰州船舶产业的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普遍“大而全”,分工协作不够;配套产品缺乏品牌影响力,尚未构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船东认可度不高,本土配套率仅占20%左右,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难以充分显现,专业化协作、总装化配备的价值链效应发挥不明显。
尽管船市仍不明朗,泰州船舶出口基地内的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船舶产业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吴东初表示,船舶产业在经历深度调整后,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目前,泰州市船舶出口基地管理办公室正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集聚、整合国内外高端资源,全面融入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的全球船舶产业链,积极引导企业把抓订单放在首位,放大“三个优势”,开拓“三个市场”。一是放大传统主流船型的技术优势,开拓高端市场。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为主攻方向,超前开发引领市场需求的新船型,促进船东加快对现有船舶的升级换代。二是放大规模企业的综合优势,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加大抢夺海工装备订单的力度,力争分得更大“蛋糕”。三是放大海军诞生地的政治优势,开拓军品市场。目前,泰州市已有部分企业为海军舰船提供配套服务,今后,该市船配企业将进一步主动对接,以争取更多军品项目,并通过军品业务的发展,提升自身的技术能级,拓展盈利空间。
吴东初表示,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泰州市将突出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性,致力该市船企实现由“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着力推进生产链整合、创新链集成和产业链完善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无论是造船规模还是竞争能力,泰州船舶工业都有明显的优势。”吴东初表示,如果未来几年船企能够积极应对,这轮船舶产业的生存危机将成为泰州市船舶产业的转型契机、发展良机。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