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由于多年来一直没能有效地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难题,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国以往“大进大出”经济循环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叠加使矛盾进一步凸显。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 W,2012年产能在40G W以上,产量将超过24G W;欧盟发布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80G W,我国占据超过50%份额。2011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从全球情况看,对新能源的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各国都要在有限的市场资源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自然不可避免地要“短兵相接”,加剧贸易摩擦。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的产能冗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非有效配置,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宏观效益状况恶化,部分企业破产,甚至可能诱发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一系列连锁风险。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过17个,而有些并未充分论证规划。一哄而上、高度同质化发展的结果,是在短短数年时间内,一些新兴产业就陷入竞争激烈并导致全行业亏损的困境之中,大有“早衰”的症候。
尚德破产案涉及债务数十亿元人民币,是近年来规模较大的一起破产案,加之其民企身份和身处光伏行业,备受各界关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时风光无限的行业骄子,走到如此暗淡一步,不禁让人唏嘘,但撇开这些情感因素,我们认为,尚德破产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市场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很难进行市场化破产。一些企业因投资冒进和经营不善,早已失去财富创造功能,仍然靠社会资源甚至公共资金注入维持着生命,成为毫无价值的经济僵尸。这种现象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纪律,制造了道德风险,它鼓励企业罔顾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效益,不计风险,一窝蜂地盲目投资。缺乏破产约束下,做大规模成为一些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第一目标,因为只有做大规模才能以“大到不能倒”来绑架政府,如果冒险成功则利益归于少数人,如果失败则有政府来解围甚至解套。光伏业遍地开花,野蛮生长,这种机理在背后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次尚德破产,既是对过度冒险企业一种必要的市场惩罚,也是对扭曲的传统政商关系进行的一次切割,对重建市场纪律无疑有着正面的意义。
====分页符====作为企业最硬性的约束,破产机制对提高企业效率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破产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经济,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以美国为例,破产机制在大多数行业都能正常发挥作用,但底特律的汽车业因“大而不能倒”曾两次得到政府救助,直接后果就是困扰其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其国际竞争力逐步落后于德国和日本。同样,金融业也因“大而不能倒”受到美国民众的长期批评。2008年9月18日,当雷曼公司破产的消息传出后,一些美国人欢呼这是市场经济的胜利,甚至宣称这一天是“市场胜利日”。显然,这些人并不是在幸灾乐祸,他们的观点是基于道德风险会严重腐蚀市场经济这一危险性的清醒认识。
对中国来说,政企边界一直模糊不清,政府越界的情况普遍存在,破产难一度成为社会问题。1998年广东国投破产清算案创下了一个市场化处理债权债务关系的良好先例,但这一传统并未得到很好继承。2004年中航油发生巨亏事件后,虽然进入了破产保护程序,但最终以公共资源支付对价的方式了结,并未进行破产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变成了事实上的无限责任公司,破产机制未真正发挥作用,殊为遗憾。
其次,破产机制在宏观经济层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如果当初美国政府动用公共资源来拯救雷曼,使其避免破产,能力上完全能做到。但是,如果政府这样做了,不仅会破坏市场纪律,加大道德风险,而且会让随后的金融行业去产能过程无法展开。人们也许有能力避免金融危机烈性爆发,但倘若没有金融危机和大量的企业破产,那些在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金融业过剩产能就始终无法清除,其产生的结构矛盾就始终无法得到释放,美国经济也就没有今天的复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破产机制在宏观层面也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情况看,破产机制长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产能过剩且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道德风险制造产能过剩的现象在钢铁等传统产业和光伏等新兴产业中普遍存在,它导致中国经济长期被锁定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之中。中国钢铁业过剩产能高达1亿-2亿吨,在上一个繁荣周期经营激进的企业陷于困难,亏损惊人,但这些本应该受到市场惩罚而破产的企业,地方政府却动用大量财政资金对其进行补贴。去年以来,光伏业野蛮生长的恶果充分暴露,全球光伏业产能严重过剩,本来正是通过破产来清除低效产能,实行供需平衡的最佳时机,但很多地方政府却以各种方式援救这些企业。没有企业破产,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时间被人为大大拉长了。
总之,不论是从市场道德、经济效率,还是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看,破产机制都是十分重要的。尚德作为近年来道德风险最为严重的光伏行业中的标杆性企业,它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是对前期道德风险的一次矫正,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进入破产重整并不意味着破产清算,在接下来地方政府主导的企业重组过程中,如何避免以公共资源补贴债权人和股东,如何真正彻底地合理切割政商关系,避走中航油的老路,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