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微增长的情况下,舍弗勒大中华区的汽车业务增长却在20%以上,这是今年公司整体经营的一个亮点。”舍弗勒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兼工业事业部总裁勾建辉博士近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汽车业务快速增长
在解读快速增长的原因时,勾建辉首推舍弗勒中国10年战略的正确性。
位于上海安亭的舍弗勒中国研发中心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舍弗勒以德国总部牵头全球研发战略,在世界范围内设立有40个研发中心,中国研发中心作为集团第31个研发中心,立足服务中国和亚洲市场。日本、印度的研发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舍弗勒不仅非常重视技术研发,而且十分重视针对本土客户需求的服务和研发水平。舍弗勒中国团队的研发和技术人员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目前在安亭总部为汽车和工业业务服务的工程师队伍已经超过500人。
“舍弗勒在中国市场的开拓成功,是因为以高质量产品和创新技术为重要基石。”勾建辉介绍说,舍弗勒集团每年的研发投资都超过销售额的5%。“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总部在很多方面也在开源节流,但对研发的投入没有减少。而且,未来5~10年还将坚定不移地保持这样一个投入比例和结构。”
具体到汽车行业,勾建辉表示,由于今年中国国内的汽车市场低速增长,且主要是德、美、韩系品牌市场份额的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向来以技术领先著称的舍弗勒业务形成一定的利好。同时,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和日系品牌不断加强与舍弗勒的技术和业务合作。
今年9月,舍弗勒与长城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底盘、电驱动等系统展开深入的技术合作,同时加强产品的同步设计开发和交流。据了解,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五速/六速手动变速器、应用在多款畅销车型上的离合器、双质量飞轮等关键零部件都已经广泛采用舍弗勒的产品。
关于合作细节,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大客户管理副总裁徐薇女士介绍说,舍弗勒与长城汽车的合作从2008年就开始了,由于双方关系融洽,今年进一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总的来说这是个框架协议,我们在协议中确定了双方将要合作的产品领域,以及前期研发双方的配合步骤。我们会把公司正在开展的创新课题提前告诉他们,争取提前应用于他们的产品。”徐薇表示,公司每个月还会制作战略合作月报,通报给双方高层管理人员,以使合作更具有前瞻性,最近还将就未来新能源车等合作做进一步探讨。
徐薇还介绍说,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会继续加大对本地的投资,包括研发、产能等。预计未来中国区的汽车业务将会远超过市场增速。
工程师文化
“创新,也是我们内部的热门话题。”对记者关于创新的提问,勾建辉自豪地说。“舍弗勒已经连续数年被德国评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之一。”据介绍,舍弗勒平均每年会有1600多个新申请的专利,一直排在德国企业的前四位。排在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博世、西门子和戴姆勒。“这三家公司各自的年销售额都在舍弗勒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但如果以人均专利数看,舍弗勒却是排在最前面的。”勾建辉解释说。今年,由舍弗勒开发的位于施魏因富特世界最大的风电轴承试验台架还被德国评定为15个联邦德国创新地标之一。
舍弗勒大中华区的业务迅速发展也使得员工规模发展到约6800人,安亭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数量增长比例超过了其他部门。目前研发中心员工1000多人中工程师就有500多人。在公司内部,有一种工程师文化,尊重有资深工程师背景的技术专家,或部门内的行家。勾建辉还笑称,“在办公楼内,平时每走五步就会遇到一位博士或硕士”。
重视技术,以创新立本,勾建辉一直以此来解读舍弗勒的发展与成功之道。“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倡导整机厂/整车厂要重视供应商的技术合作,加强与供应商的技术合作,从另一个方面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水平。”
一直以来,国内的一些整机厂在挑选零部件供应商时,比较注重价格和货期等商务条款。在这方面,国内一些用户特别明显。但实际上,一台设备或车辆的技术含量,40%以上来源于供应商。因此,对于整机和整车企业来说,需要挑选技术含量高的供应商,同时要对供应商的技术做到真正消化和利用,使其技术成为主机/整车的技术之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单单是采购来个功能性产品。
舍弗勒在这方面本身就做得很到位。1995年舍弗勒刚在中国立足时,很多零部件还需要从德国进口,后来逐步发展本土供应商,但目前有些部件还是需要进口。“我们专门有个战略采购部门,负责寻找与发展供应商。为了培养合格的本土供应商,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培训、传递技术,甚至是驻厂工程师等。”勾建辉进一步介绍说,“我们视供应商为战略合作伙伴,向他们传递技术,同时也利用他们的技术,以实现双赢。任何一个整机厂,想要全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技术,是不可能的。”
关于安亭研发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勾建辉表示,舍弗勒会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舍弗勒在德国之外最大的电动车技术研发中心,公司正在与国内数家车企洽谈新能源车的合作开发。“再过5年,大家会看到这个投入的效果。”许多中国客户和业内专家也在舍弗勒德国的电动车技术研发中心参观和交流过,甚至试驾过舍弗勒的三款概念电动车。
渡过危机
相比之下,舍弗勒今年以来工业轴承市场面临较大的挑战。“今年公司工业轴承业务中,一些行业没有增长,一些行业是萎缩的,但也有几个行业逆势增长,总体上保持了市场份额的稳定。”勾建辉分析说,市场的停滞首先是来自国家的投资拉动减少,其次是过去几年高速增长导致的高库存引起当下的去库存化,加上机电设备出口的减少,都对轴承的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不过对于未来,勾建辉没有表示出丝毫的犹豫。“未来中国经济至少还有20年的增长空间,城镇化率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对环保、低排放的要求,都会对汽车消费和其他各个行业提供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舍弗勒这一类以创新和质量为主导的企业。”
在思考未来和行业发展的同时,勾建辉也引领着舍弗勒的员工们思考着自身。中国需不需要舍弗勒,需不需要舍弗勒的产品?如何帮助用户提高竞争力和价值?在得出了正面的答案之后,确定机遇,制定战略,统一认识,全面执行。
勾建辉向记者披露了舍弗勒大中华区2016年战略的一些框架内容。这个五年战略规划与前一个五年计划明显不同。“我们制定了包括销售额、劳动生产率、市场定位、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九个方面的整体规划,而不单单是销售目标的设定,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理念一致。我们追求有质量的发展。”
“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十年的增长肯定不会同于从前。因为市场不同了,企业必须随之进化。”勾建辉表示,前几年市场高度景气,客户急需各种产品。现在市场萧条,客户开始挑挑拣拣,各种要求更苛刻了。而从舍弗勒中国来说,公司已经壮大成为一个年销售过1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中大型企业,占到集团全球市场10%的份额。今后舍弗勒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将是如何进一步把舍弗勒的优势与中国的需求结合起来,如何让公司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客户,从而发展自己,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
舍弗勒集团对中国市场有着高度认可和承诺,这也体现在除技术和人材之外的投资政策。过去十年平均每年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都不少于1亿欧元。今年随着3万平方米宁夏新工厂和2万平方米苏州新厂的投入使用,年投资额已经远远超过平均数。“明年江苏太仓还会建设第5个工厂,而占地20万平方米的南京工厂,一期项目计划于2014年初投产,将成为舍弗勒又一重要工业轴承和线性导轨的生产基地。”勾建辉的发言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