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全球知名邮轮公司——美国公主邮轮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艾伦·巴克鲁率团赴天津考察访问,与天津市商讨停靠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航线计划。
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出海口,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正是我国邮轮母港发展的缩影。今年,该港停靠国际邮轮35艘次,同比增长14%;进出境旅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53.9%。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邮轮公司进军中国,我国邮轮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浪潮。
邮轮市场进入“亚洲时代”
在第七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中、美、意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邮轮界专业人士就“培育邮轮市场,发展邮轮产业”展开了为期三天的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均表示,全球三大区域邮轮市场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发展格局正在悄然变化,诸多信号显示全球邮轮经济正在东移。
“我相信邮轮产业未来的答案在于亚洲。”苏黎世洛朗厄商业研究所总裁毫不讳言他对亚洲市场的期待。他指出,在地中海区域邮轮供应过剩、金融动荡,以及埃及等重要旅游目的地遭受政局冲击时,国际几大邮轮公司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与此相反,亚洲则拥有广阔的邮轮业增长前景和良好的空港转运物流能力。”彼得·洛朗厄说。
对于游轮产业“亚洲时代”的来临,中国外轮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际庆更是深有体会。“现在世界主要的邮轮经营者都把重心转向亚洲,在本区域设立新办事处并推出更多亚洲行程。”
以天津为例,2013年预计停靠天津的国际邮轮将达到90个航次,接待旅客29万人次、船员11万人次。有统计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的邮轮游客,将有望从2010年的15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200万人次。
多城市发力邮轮母港
邮轮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漂流在海洋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邮轮码头分为母港、停靠港以及航线节点港,其中母港停靠时间最长,其经济收益一般是停靠港的10-14倍。”天津港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业务部科长杨亮告诉记者。
目前,上海、天津、厦门、三亚等城市也已建有邮轮码头,大连、舟山正在建设,广州、深圳、海口、宁波、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城市也跃跃欲试。
其中,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较为成熟。该港拥有1500米长岸线,前沿水深可达13米—15米,自然条件优越,是目前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能停靠世界最大的22万吨级邮轮的港口之一。有外媒预测,2013年该港停靠国际邮轮数将达200艘,成为亚洲最繁忙的邮轮母港之一。
日前,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四省签署协议,创建境外游艇琼、闽、粤、桂“一程多站”和邮轮“一程多港”旅游休闲方式,共享港口资源和信息,共同开拓国际邮轮游艇旅游市场和海内外客源,这也成为我国邮轮产业第一个发展“联盟军”。
业链条有待本土化
良好的发展势头可喜,但有关专家指出,邮轮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仍面临着“本土化”挑战。
很多旅行社得到国内游客反馈,在语言和餐饮服务方面,海外邮轮还不够“入乡随俗”。一些国际线路的邮轮只配备英语服务,给国内游客在沟、通上造成一定障碍;餐饮方面,邮轮上以西餐为主,部分中国游客不习惯。
“邮轮旅游,涉及长长的邮轮经济产业链,从生产到消费,从制造到服务,从资金到技术,从设施到人才,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更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炜航建议,国家可适当放宽邮轮产业相关政策,在上海、天津两个母港城市设立“中国邮轮产业发展试点区”,并给予相关支持政策。“但最重要的还是,加快建立本土邮轮船队。”郑炜航说。
而上海对此已有蓝图。根据《上海邮轮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至“十二五”期末,上海将在邮轮产业链上游环节出现两个重大突破——拥有豪华邮轮的关键技术储备,并初步掌握豪华邮轮的自主设计及装备制造能力;上海本土母港邮轮与本土注册邮轮公司实现零的突破。为此,上海市旅游局已全力助推建造我国第一艘豪华邮轮和组建本土邮轮船队,锻造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上海邮轮经济产业链。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