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黄岩举办的中国模具基地产业升级论坛上,有关专家提醒,洋模具巨头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战役已经发动,本土模具工业因“先天不足”而危机凸显。在与洋模具的“近身竞争”中,本土模具工业亟须加快技术品牌升级。
外资近身竞争本土模具产业亟需升级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模具企业向我国转移呈加速趋势。去年5月,日本排汽车模具制造商富士工业技术株式会社与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共同组建的三井富士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在山东烟台正式签约落户;美国科尔亚洲公司与我国东风汽车模具公司合资建立“武汉东模具标准件模具标准件有限公司”,科尔亚洲公司占63%股份。去年7月,日本从事模具生产的ab公司首次与我国台湾地区个人电脑外围设备厂商赴上海建厂,电话模具产品。国际模具巨头芬兰贝尔罗斯公司投资建模具制造厂不久前正式投入使用,该厂完全按照欧美标准建造,首期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主要为电信、保健、电子和汽车等行业提供高端模具产品,同时具备测试及验证能力。欧盟、韩国、新加坡的模具企业也密集组团来我国考察,寻求进驻区域和合作伙伴。
“模具制造是一切制造之首,被誉为‘工业之母’。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中,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近日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制造业又正迈入向高端升级发展阶段,对优质精密的模具需求将不断上升。发达国家模具巨头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模具进入中国之后再掀投资热潮,目的正是为了抢占先机,将使我国本土模具工业面临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品质制品的“近身挑战”,国内生产空间将受到挤压。罗百辉表示,外资在中国开设分厂,看中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和便宜的钢材,而核心技术是他们牢牢掌控的秘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再加上中国的劳动力和便宜的原材料,使其在市场的竞争优势陡升,而中资企业却加大了提升档次的难度。目前,我国制造业急需的精密、复杂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电子接插件等电子产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进口,模具产品的进出口逆差超过10多亿美元。
由于模具行业是一个技术、资金、劳动力都相对密集的产业,我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仅是美国的1/40~1/3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技术人才的水平也逐步提高,而工业发达国家塑料模具发展逐渐萎缩的趋势,也加速了这些国家把本国模具工业向工业和技术基础较好的国家转移。目前,深圳周边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塑料模具工业最为发达、科技含量最高的区域。今后几年,随着全球制造业重心加快向我国中西部为转移,这一地区有可能在10年内发展成为世界模具生产中心。此外,国内浙江东部的余姚、宁海、黄岩温州等地区的塑料模具工业发展也非常快,从来人员达到10万余人,模具年产值7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共有生产模具企业约3万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自产自用的。同时,绝大部分都是小型企业,近年来,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与工业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
1、行业创新能力薄弱
模具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能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异常短缺。高级模具钳工及企业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由于模具企业效益欠佳及对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不够重视,因而总体来看模具行业在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方面投入太少。民营企业贷款困难也影响许多企业的技术改造,致使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大,进步不快。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