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船市仍然阴云笼罩,新船订单少,船价低,加上国际标准和规范更趋严格,船东心理预期越来越高,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研究员、船舶设计大师杨葆和表示,我国造船界既要正视现实,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又不能故步自封,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抓住市场上出现的机遇。
正视现实 坚定信心
在杨葆和看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造船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低迷的市场状况很可能将长期持续。在前几年的船市高峰期,庞大的造船产能已经形成,使得当前市场低迷情况下供求矛盾尤为突出,供方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明显改变,从以普通需求为主向以高端需求为主升级,从以价格竞争为主向价格与性能竞争并重转变。我国在常规船舶市场上的优势比较突出,价格竞争力也较强,但在适应需求转型升级方面的步伐还明显滞后,在高技术船舶领域打造优势的难度很大。
尽管形势严峻,但我国造船人必须坚定做强船舶工业的信心。杨葆和表示,我国造船人勤劳且富有智慧,因此,面对巨大的挑战,绝不能妄自菲薄,要以积极的态度应战。他指出,无论是我国造船业还是其他行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都表现出了独有的“中国速度”,这正是实力的绝佳体现。因此,只要不畏难,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在高端领域与竞争对手一较高下,我国造船业就一定能实现做强的目标。
转变观念 主动作为
信心固然重要,但杨葆和同时指出,光有信心是难以在竞争中取胜的,我国造船界必须拿出办法,从观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 全方位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不少船企靠价格优势来争取市场份额,谋求快速发展。如今,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改变,船企必须摒弃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观念,认识到价格只是影响竞争力的一个次要因素,技术才是核心因素。
同时,在面对国际上新出台的标准和规范时,船企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被动应对,而要主动提高要求,开发出性能比国际标准更优的船舶,抢占技术高地。例如,按照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规定,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到2020年才需要达到20%的折减率,而国内有的船企为了打造竞争新优势,目前就已经开发出能满足这一要求的船型,比该标准的实施整整提前了8年;又如,虽然船上噪声等级规则最早要2014年7月才生效,但有的船企已经开发出噪声更小的安静型船舶。杨葆和认为,强制性标准只是船企进入市场的最低门槛。船企只有树立新观念,主动超越,着力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获得市场佳绩。
创新体制 加强合作
国外对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往往进行严密封锁,我国很难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然而,单靠一家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力量很难攻克这些重大关键技术难关。杨葆和表示,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集全行业之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指出,一方面,可以采取横向联合方式,针对关键的技术或课题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比如,在某一技术领域,可能有多家单位拥有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但这些力量是分散的,这就需要找到一种新模式,将各方力量集中起来,通过成立专项技术攻关组等,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从而大大缩短技术研发周期。
另一方面,攻克关键技术难关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要提升船舶的综合性能,并非依靠一两种手段就能实现,而需要实施系统工程,需要船舶设计院所、造船企业和配套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相互配合,密切沟通。此时,上下游企业要改变以往那种简单的供需合作关系,创新合作模式,或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或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携手开拓市场。
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国船企已在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杨葆和认为,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企业还应增强持续创新的主动性,从而建立更多的竞争优势。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