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了”“首创了”“建立了”……翻开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院长饶宏的工作履历,人们看到的大多是这样的字眼。从我国第一个±500千伏直流输电国产化项目,到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再到与世界同步的新一代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饶宏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一步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探索推动我国直流输电技术走上跨越式发展的自主创新“高速路”。
攻克电力科技“最耀眼的宝石”
“在工程调试的时候,一个外方专家到现场每天收费要上千欧元,而且在技术讨论中,他们掌握主动,甚至在关键环节还要求中方人员回避。”回忆起参与西电东送第三条大通道天广直流输电工程的工作经历,饶宏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尴尬”。
2004年,作为我国第一个直流输电自主化示范项目,贵州至广东二回直流输电工程(简称贵广二回)上马,成套设计的全面自主化是其中的关键难点,主持研发的饶宏决心打造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包。
“我们几乎是从一片空白中开始的,最基础的公式都需要一个一个调试。”饶宏回忆说,如研究中发现发电机组的大轴与直流输电系统会产生“次同步振荡”,不仅会造成系统不稳定而且发电机组的大轴将会扭曲。“这是国内科研人员首次直面直流次同步振荡问题,正是我们超前研究并攻克这一难题。贵广二回工程投运至今,次同步振荡问题从未带来危害。”
一个个“国内首次”接踵而来,饶宏和他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了包括14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的“高压直流输电基本设计软件包”,整个工程比由外方承担节省1亿元。
“如果把直流输电成套设计技术比作吃饭,过去我们只能买‘盒饭’,知道吃了什么菜但不知道怎么做的。现在我们不仅能自己点菜、做菜,款式、味道也都是世界一流的。”我国第一条直流葛洲坝——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设计总工程师谢国恩说。
自主架设“电力高速路”
如果说500千伏直流输电是“电力高等级公路”,那么特高压就是“电力高速路”。2006年,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示范工程——±800千伏云南至广东直流工程(简称云广工程)开工建设。
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实际的直流输电工程完整站设备和直流线路达到过800千伏。
2009年12月的一个冬夜,在云南楚雄,云广工程第一次升压到800千伏。升到700千伏时很顺利,但到了730千伏时,直流电压开始波动,再也升不上去。饶宏召集现场调试技术骨干立即组成临时攻关小组,彻夜排查分析。
“这个过程相当不容易,光是集控的程序,打出来就有几千页,参数有上万个。”南网科研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岩说,当第三个清晨东方初露鱼肚白时,电压终于稳稳升至了800千伏。
就这样,饶宏带领科研团队开发建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13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由他牵头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成果,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云广工程自2010年投运至今运行正常,各项技术指标与研究结论完全相符。“这表明我国已掌握了特高压直流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并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谢国恩说,短短十年间,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西方技术封锁,变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今后这套技术还将走出国门。”饶宏说,目前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国家的电力公司都表达了在电网技术上的合作意向。
“科学研究要紧跟国民经济命脉”
“目前在国内高压直流输电市场,已基本见不到国外设备商的身影,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而是要努力走在前列。”饶宏已经瞄准了下一个攻关目标——新一代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头成立了专门研究团队。
“发展新能源是国家的大势所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正是解决大规模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优势技术。”饶宏说:“科学研究要紧跟国民经济发展命脉,作为经济‘血液’,电力科研更要适度超前。”
回顾饶宏的科研生涯,走在电力发展前列、创新和具体问题相结合正是他一直的实践坚持。1961年出生的饶宏年纪并不算大,却已是直流输电领域的“老人”。从我国第一条直流葛洲坝——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始,从引入直流输电技术、部分国产化试验、完全国产化,到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新一代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自主研发,他成为我国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主路线图的全程见证者。
依托这些技术,十年来,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大通道从4条发展到13条,累计送电804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7.3%,有力支撑了南方五省区经济发展,实现了东西共赢。
科研无止境。饶宏表示,“国家发展给我们科研人员提供了机遇,我们的实践要无愧于这个时代”。2011年底,饶宏和他的团队将公司奖励的500万元捐出作为科研奖励基金,他希望和更多的人一起,继续攻克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个难题。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