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坚持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调查,欧盟的企业是否皆大欢喜?
事实可能会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自9月5日欧委会正式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以来,忙着应对的不仅是中国企业,一些欧洲太阳能企业也开始发出抱怨之声。
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上涨,对欧洲当地的太阳能装配企业而言,将意味着生意减少,就业更困难。意大利光伏组件分销商Coenergia的总裁日前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采取反倾销措施,只是保护了整个太阳能产业链上占很小部分的制造商,而产业链上其余的多数企业,如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物流供应商、建筑安装公司和维护商等,都将受到损害。
产业链将受损
太阳能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包括上游的多晶硅制造,中间的光伏面板、光伏电池制造,和下游的太阳能电池板装配和运营。这其中既有附加值相对低的产品制造环节,更有太阳能技术整体设计和提供解决方案的高附加值环节。
当前,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主要集中在光伏面板、光伏电池,这将对欧洲的太阳能产业链产生重大负面冲击,整个产业链利益将严重受损。
一方面,德国等对中国出口多晶硅的企业利益将严重受损,毕竟中国光伏面板和电池对欧出口减少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德国等国进口的多晶硅也会下滑。 另一方面,欧洲最具竞争力的太阳能技术整体设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将遭受致命打击。该产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廉价太阳能产品,一旦产品价格超出消费者支出能力,该产业就“失去了服务对象”。
如果欧盟最后真的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抬高用户使用太阳能的成本,对急需廉价能源的欧洲无疑是巨大威胁。欧洲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曾表示,“如果没有全球竞争和便宜的中国光伏组件,我们不可能像现今这样几乎实现了电网平价。”
不利于环保目标
在产业链全球布局的今天,靠对某个国家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解决不了欧洲产品竞争力弱的根本问题。把中国光伏产品赶出市场,不仅拯救不了欧洲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反而与欧洲倡导的“绿色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相悖。
主动向欧委会申诉发起调查的Pro-sun集团的人士也表示,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无法阻止太阳能产品价格下跌的大趋势。
欧盟对光伏产品设限,不仅对就业和消费者没有好处,对环境更是不利。欧盟要求,在2020年之前,各成员国将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总能源的20%。而因为日本福岛核危机事件,德国已决定在今后十年关闭核能电厂,这给其实现2020年的目标更增添了难度。业界公开表示,从中国进口降低了太阳能价格,可帮助欧盟实现可再生能源目标。
欧洲光伏业内人士称,光伏产业需要专业供应商,覆盖全产业链的公司一般难以生存。欧洲个别公司因放弃生产电池而从中国进口获得盈利。但Solarworld等公司仍坚持全产业链生产,这些公司必须反思这样是否明智。欧洲企业目前困境的根源,在于近几年缺少研发投入,未能建立起对抗亚洲竞争者的技术优势。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