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可以追述到古代的“四大发明”……
然而,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创造力已被早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甩在身后。
落后,在世界高端制造市场就没有话语权;落后,就要为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付出昂贵的代价。
作为国际建筑业航母,作为最早引进国外先进施工设备,并饱受引进之苦的中国铁建,3年前,在“全面振兴中国制造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号角声中,以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需要,勇闯世界最精密、最复杂的工程机械——盾构(TBM)隧道掘进高端施工设备制造领域,催生了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的诞生。
重工集团铁建重工以一年引进技术;两年消化创新;三年以自主品牌占半壁江山的优势夺得中国市场话语权,并开人类之先河,将盾构掘进技术引入煤矿开采领域,此项成果将彻底颠覆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采煤方式,带来世界采煤技术的革命,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创新之路,引领高端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一场争夺市场话语权的较量
几年前,一则“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的新闻,曾强烈刺激了国人的神经。
长期以来,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中国制造业,一直在国际市场的低端徘徊。付出的汗水最多,收获的利润最少,听命于人,失语市场。
那种受制于人的滋味,对于中国铁建总机械师、与盾构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沙明元来说刻骨铭心。
作为中国首批掌握大型隧道掘进盾构设备应用技术的沙明元,回忆当初从国外进口盾构机的情景时,暗然神伤。
“记得每台盾构机售价都在1.5亿元左右,利润高达40%以上。而这还仅仅是外国厂商赚钱的第一步。接下来,在使用过程中的刀片和零部件的更换,要价高得离谱,盾构机变成了他们的印钞机。即便如此,订货还要提前2年,更换零部件要等3个月,上门服务费从维修人员离开所在国开始计时”。沙明元如是说。
核心技术被德、日、美、加等少数国家牢牢把持在手。加快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端设备盾构市场完全被外国人垄断,每年上百亿美元的外汇流失带来的是一个个外国企业的起死回生。
2008年初,已能娴熟操作世界上所有类型盾构机的中国铁建,再也按捺不住,下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穿山甲”,与国际品牌一决高下,誓夺盾构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
同年5月12日,一场激烈的论证会在位于长沙市星沙区的重工集团举行。面对一堆图纸,一些专家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纸上谈兵, 他们质疑:“人才在哪儿?经验又在哪儿?”
中国铁建决策层并未因此而动摇。他们算了一笔帐,未来中国的城市轨道、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发展空间广阔,而此类工程90%以上要选择盾构,潜在市场价值将超过200亿元/年。正在处于产业转型期,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中国铁建,绝不会放弃这块诱人的蛋糕。
8月24日,中国铁建将总投资7亿元的隧道施工重型设备项目,正式落户长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眼间,高高的山坡被夷为平地。八万三千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当时,国内研制盾构的企业只有两家,且都是研制小型盾构,从事研发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
一直从事铁路轨道产品生产的刘飞香亲自带队,到世界上最顶尖的盾构机生产厂家“扫盲”。从德国的海瑞克、维尔特,到加拿大的拉瓦特,再到美国的罗宾斯。他们一家家地走,一家家的看。一年后,这些昔日的“小学生”,便搭建起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盾构生产线,创造了中国盾构建厂第一速。
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尽快进入研发状态。重工集团铁建重工决定与世界盾构生产的国外“老大”德国海瑞克公司合作,联合制造第一台盾构机。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先进技术,以技术人员为主的组装队日夜奋战,仅用20多天就完成了整机的组装调试,而即使在海瑞克国外先进企业,这样的工作至少也要3个月。此时,海瑞克国外的专家由最初的怀疑变成了惊叹和佩服。
然而,由于受制于人,他们虽然耗尽了人力、物力,生产的第一台盾构机却没能挣到一分钱。可对重工集团人来说,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学到了技术,增强了扬帆远航的信心和勇气。
2009年10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到铁建重工重工集团考察。他意味深长地说,研制国产盾构是振兴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必经之路,而我国目前还处在仿造阶段,不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他希望中国铁建通过自主创新,早日研制出国产盾构机。
重工集团铁建重工向张德江保证:两年完成任务。然而,仅仅用了一年,他们自主研发的“开路先锋19号”盾构机便成功下线,该机的国产化率达到 87%,创造了中国盾构机自主知识产权的最高纪录。
此后他们研发的一系列盾构机,由于融入了中国铁建几十年宝贵的施工经验,更加适应中国的地质特点,很快就超越国外产品,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在长沙、北京、西安、武汉、广州、苏州、南京、福州等城市地铁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在国内地质状况最复杂的长沙,成功完成了湘江穿越,独霸长沙轨道交通市场。连傲慢的海瑞克国外企业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前来取经。
每台售价只有4000多万元,不到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面对中国产品的强烈冲击,外国厂商不得不一次次调低售价,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国家节省下几十亿美元的外汇。此外,不论是零部件的更换还是维修服务,他们随叫随到,避免了因停工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铁建重工重工集团人汲取中国铁建10多年盾构施工经验,厚积薄发,用短短3年时间,在走过别人(同行)30年的盾构研发道路。在世界最高端的制造领域,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扬眉吐气。
一群拿高薪的科技精英
有人说,是程永亮成就了重工集团的盾构事业;也有人说,是铁建重工重工集团成就了程永亮。
程永亮, 33岁,大学本科学历。恐怕谁也不会把这样一位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的小伙子,与世界500强中国铁建盾构业的创始人联系在一起。
2008年,当重工集团决定要生产盾构机时,集团从上到下却找不到一个懂行的人。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为了将程永亮收至麾下,刘飞香派副总经理刘华军从湖南长沙跑到河南新乡,“三顾茅庐”。当时的小程,虽然只是一家国企的技术科长,却已在国内盾构领域崭露头角。
求贤若渴的重工集团,给了程永亮全集团最高的工资待遇,职务连升两级,因小程还不到晋升高级职称的年限,他们只好暂时把他放在集团副总工程师的位置。
让一个只有中级职称的年轻技术人员,担纲起一个局级企业的技术主管,去管理一支包括6名博士生在内的400多人的创新团队。这在国企,已是“破了大格”。
借助重工集团这个舞台,程永亮有幸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支撑计划的攻关项目。在世界盾构领域的最高峰起舞,让程永亮的事业如鱼得水。三年间,程永亮的身价节节攀升,想挖他的企业遍布国内外,出价都超过了百万。而已经成为集团副总经理的程永亮说:“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在于追求的过程。重工集团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才是我成长最肥沃的土地。”
程永亮无疑是重工集团众多科技之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在他身边还有许多小星,他们共同构筑起了重工集团绚烂的创新天空。
铁建重工重工集团党委书记宋占波笑称,只要是他们看上的人才,都别想跑掉。目前,国内盾构界最顶尖的人才,几乎都已成为重工集团的员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这些人为什么能心甘情愿地来到收入并不高的铁建重工重工集团?刘飞香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和同行企业相比,重工集团的收入虽然不高,可他们把最高的薪酬给了科研人员。刘飞香、宋占波这些企业掌舵人,年收入都要排到5名开外。一切为科研服务,一切为创新开道。
在这里,科技人员年薪制、津贴制、期权薪酬制以及高端人才住房补贴制,让知识、创新成为最高的荣耀。
在这里,所有引进的博士生,在被聘用同时都会收到一套舒适的住房,只要干满10年,产权就归个人所有。
在这里,每年400万元专项资金,用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最高的一人一次可拿到50万元。
在这里,走进生产车间,随处可见一块小黑板,上面记录着本月哪个工人有小革新、小发明,即使微不足道,也至少会收到10元钱的创新奖。
对铁建重工重工集团来说,创新,已成为企业的一种工作方式。而平均每周两个重大科技成果或专利的问世,则是对这家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最好的诠释。
一个“点石成金”的创新平台
2011年,铁建重工重工集团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合作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被列入2012年国家863计划;与中南大学、铁一院合作的“预切槽隧道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被列入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因为以上两个项目,他们共获得了国家立项与支助资金5500万元。
一个涉足盾构领域刚刚三年的企业,一口气便拿下两个国家级的创新平台,这让重工集团再次名声大振。而重工集团人发自内心要感谢的,则是与他们并肩作战的那些科研院校的专家们。
在铁建重工重工集团的企业文化中,合作共赢被看作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
他们利用承担湖南省和长沙市科技重大专项的机会,组织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和株硬集团联合攻关,掌握和突破了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总体设计与制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结合,弥补了重工集团在创新能力上的“软肋”,而以企业为主的创新,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让铁建重工重工集团如虎添翼,点石成金。
此外,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也为他们拓宽了发展空间。与神华集团合作开发的煤矿斜井TBM掘进机,有望在未来使盾构机打入煤炭开采领域。
目前,他们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大、北方交大、石家庄铁道大学、洛阳轴承厂、奥盛特重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等院校和厂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了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
铁建重工重工集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回馈着社会。他们通过科技创新,独创的可替换刀盘的新型盾构机,能根据土质的软硬变化随时更换刀具,使盾构机在各种复杂的地质下都能应对自如,使中国地下工程施工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他们打造的集盾构机研发、制造、改造、零配件供应于一体的盾构机产业基地,拉动了所在地湖南省的机械、电力、液压、材料、工程施工、技术咨询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2012年6月28日,铁建重工重工集团的第二个盾构生产基地落户兰州,生产能力扩大了近一倍,由他们创造的年产40台盾构机的全国记录,不久将被打破。
在祖国的大西北广袤的大地上,铁建重工重工集团人新的梦想正在启航。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