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日前,一则消息再次震惊了一直波澜不断的钢贸业:20家左右的钢贸企业被上海民生、光大等银行集中告上法庭,理由是贷款到期无法偿还。
而在今年6月,上海钢贸圈最大商会周宁商会公开发布了一份《告全体会员书》,称市场萎缩、行业低迷加上银行纷纷收缩信贷规模,使得钢贸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资金链困局。这份公开信发出后,上海周宁商会方面曾表示经与银监局、各银行沟通后,银行抽贷压力已经有所缓解。
但此次银行集体起诉事件无疑证明银行与钢贸商之间的博弈仍在持续。昨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普遍表示,部分钢贸商此前将贷款挪投于楼市、股市等领域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资金链风险。行业形势好的时候不会出现问题,但当政策调整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银行信贷一收紧,大批“裸泳者”就曝光了。
受累联保贷款
钢贸企业被打包起诉
来自“上海法院网”的公开消息显示,在8月份即将开庭的一系列案件中,包括杭州银行上海分行诉上海天展钢铁有限公司,上海银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民生银行上海分行诉上海惠锦钢材(集团)有限公司,光大银行上海金山支行诉上海翘首钢铁贸易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弘诚钢材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被起诉的企业足有20多家,理由皆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为何大批钢贸企业被银行“打包”起诉?这就不得不提到钢贸行业风行多年的联保贷款模式。所谓联保,就是几家钢贸企业联手起来,相互为贷款提供担保,不论哪一家出现还款艰难,其他几家都要代为还款。
而提到联保,又必须提到整个钢贸行业大名鼎鼎的福建周宁帮。“我们这个行业百分之七八十的都是福建周宁县的人,这个县20多万人,有10万人在外面做钢贸生意。” 福建周宁人、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杨先生颇为自豪地告诉本报记者。集中了70%钢材交易量的上海钢贸业更是周宁人的天下,占据了上海钢贸商的80%。
而老乡带老乡,互相联保、拆借资金正是周宁钢贸商的融资秘方,这也成为他们在整个商贸行业势力不断壮大的关键原因之一。
据悉,钢贸行业从2000年开始采用联保互保的融资模式。在2009年的刺激政策后,这一融资模式达到顶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其中,上海钢贸行业向银行融资达1600亿元。
但另一方面,联保的钢贸商之间却又极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家钢贸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就会将另外几家也拖下水。
今年年初,江苏无锡一洲钢材贸易市场老板李国清因还不上贷款而跑路,其贷款中的联保部分最后由上海周宁商会中和李国清有联保关系的企业凑钱还给了银行。
但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却仍在持续发酵。在上海周宁商会在《告全体会员书》中称:李国清‘被逃跑’促使部分银行加快收缩对钢贸企业的信贷规模,民间资金纷纷从钢贸企业抽身,钢贸企业资金流动性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多年铸造的联保体系受到严峻的冲击。
此次银行集中发难,正是这种联保贷款风险的又一次集中爆发。“现在钢铁行业整体景气度下滑、钢贸企业整体陷于亏损和周转失灵的状态,联保成了大家都不还钱。于是银行就将一堆企业都告上法庭。”有银行内部人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道。
部分贷款不务主业
行业寒冬下现“裸泳者”
来自中钢协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仅为23.8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545.49亿元,减幅95.81%;亏损企业亏损额142.48亿元,亏损面达到33.75%。如果扣除投资收益,钢铁主业实际处于亏损状态。
而在钢贸行业中也有这么一个段子:钢厂吃肉,钢贸商啃骨头;钢厂啃骨头,钢贸商喝汤;钢厂喝汤,钢贸商喝西北风;钢厂喝西北风,钢贸商吐血。
因此,当眼下钢厂大面积亏损,钢贸商们也正“吐血”中。有业内人士称,现在整个钢贸行业,估计有6成左右的钢贸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成左右勉强可以保本,不到2成的钢贸企业还能赚点钱,但盈利情况也很一般。
“银企合作,并且钢贸企业很多都是民营机制,肯定存在一定风险,但是引起追债的最大根源还是:钢市惨败!” 昨日,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钢市的不景气,银行也加强了对钢贸企业贷款风险的监控力度,随即把钢贸行业列为高风险行业”。
然而,更雪上加霜的是,“部分钢贸商拿着贷款去搞副业,炒房、炒股、炒期货,甚至放高利贷,使整个市场融资风险加大,更有甚者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张琳道。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亦持类似看法:“整个钢贸行业现在日子确实非常难过。一方面是经营亏损,另一方面是资金非常紧张。尤其是有些钢贸商,前几年有一部分钢材的融资投向了其他方面,像房地产、借贷什么的,导致这些资金收不回来,资金链出现断裂。而钢贸商之间这种互保的方式,可能使得这种风险进一步分散开来。”
徐向春指出,现在对不少银行来说,确实很难搞清有多少钢贸商贷款是为了经营主业,贷款流向有问题。无奈只能 “一刀切”,很多做主业的钢贸商也被停贷或者收回,使得这些钢贸企业陷入困境。
据周宁上海钢贸行业初步统计了解,从今年年初到目前融资规模收缩了23%以上,钢贸行业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实际上很多个体出现的问题,在商会圈子里已经解决了,而少量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会暴露出来。这也反映出整个经济恶化、信贷收紧,使得以前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经营暴露出来了。”另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而在前述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杨先生看来,这已然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上海还是有很多真正做钢材的人。结果钢价掉下来,银行一看行情不好就要收贷,那钢贸商只能把货抛掉,这使得价格就会继续往下掉。目前的行情和上海的收贷有关系,加速了价格的下跌。”
业内呼吁银行“有保有压”
适度保障钢贸业资金需求
据媒体最新报道,有民生银行人士表示,民生银行只是起诉了部分企业,目前还在与钢贸企业密切沟通,协商具体解决办法。“我们的确关注钢贸企业的贷款安全,但我们也希望通过沟通,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具体的解决方案还在协商中”。该消息人士透露。
“我们希望银行还是能对好的企业续贷,至于不好的企业该死掉还是会死掉。”杨先生亦认为现在银行“一刀切”的做法不合情理。
而在7月10日的“钢铁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第十届副委员长、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民建中央前主席成思危亦曾表示,钢贸行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期应采取应急措施,协助钢贸行业渡过难关,其中就包括银行要适度保障钢贸行业的资金需求。
“钢贸行业既要给上游钢厂打预付款,又要为下游终端垫资,所需资金流量非常大,一旦运营资本(流动资金)出现了问题,钢贸行业马上会面临资金紧张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果对所有的钢贸企业都一律收紧信贷,那必然会造成严重问题,所以银行应该随着钢贸行业结构的调整,有保有压,扶持那些好的钢贸企业,帮其渡过短期的资金短缺难关。”成思危指出。
虽然眼下双方纠纷不断,徐向春依然非常看好银行与钢贸企业未来合作前景。“如果这个行业存在的问题该暴露的都暴露了,该解决的解决了,银行对一些钢贸商的融资贷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毕竟,钢贸商要是老老实实做主业的话,融资量非常大,变现能力也很强,因价格下跌导致贷款回不来的风险非常小,除非是恶意骗贷或者卷款。因此钢贸商长久以来是银行的一个优质客户资源。”他对记者指出。
徐向春还认为,一旦整个行业稳定下来,银行肯定会继续向钢贸行业倾斜贷款。“经过这次教训,大家都会规范化,银行规范化,企业也会规范化,风险就很小了。”
北方钢贸商脚踏“实业”过冬很淡定
抱团取暖“集团化”抵御资金链风险
为应对当前钢贸行业的困境以及资金风险问题,一些钢贸商正由原来的联保制转变为集团化模式运作。
与长三角钢贸商们眼下的惨淡境地相比,《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北方钢贸商们眼下虽然同样遭遇行业寒冬,但心态却淡定很多。来自北京、天津、邯郸的多家钢贸商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经营情况还好,资金链方面也没有很大压力。
不仅如此,为应对当前钢贸行业的困境以及资金风险问题,北方钢贸企业抱团成“集团军”的运营模式正形成风潮。
“因为联保制,一家还不起贷款,其他都要被连带责任。改变这种方式,就需要集中力量成立集团公司。”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先生向本报记者道。这家集团公司于去年下半年由几家原本相互联保的钢贸商联合组成。他表示,成立集团后,公司资金实力更为雄厚,能够有更多话语权与钢厂谈判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
北方钢贸商淡定过冬
“公司跟银行没有贷款,所以没事儿,也不需要贷款,资金上没有紧张的感觉。”天津某钢贸商告诉记者。
“公司大都是做实体的,有货摆在这儿,不像做期货做证券之类。为什么银行不给你贷款了,就是因为根本看不见实体,光说谁敢给你贷。”北京钢贸商孟先生如此道,对于那些眼下正忙于应付银行追债的上海同行们,他颇为不以为然。“北京地区钢贸商比较专注于做实业,即便贷款也多是短期,1个月、3个月或者半年。到时候银行过来一盘货,往这撂一个人,就能放贷。到时候一还钱,银行的人就能撤了,要是还不上,银行还能回收这个料。” 他告诉记者,“所以虽然说现在市场行情不好,但也没有太烂,还是能做下去”。
对于南北方经贸商现状的明显不同,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在接受采访时,则将此归结为南北方钢贸商之间较大差异的经营观念。
“在上海地区,以福建周宁商会为主,通过资本运作也好、利用杠杆率也好,钢贸商涉足地产等其他行业比较多。而北方的钢贸企业相对来说,就是‘我就做我的主业,其他的我不熟悉也不感兴趣’,不太往其他行业扩散。”徐向春指出:“当信贷紧张时,全行业的经营情况一恶化,使得这种借钱生钱的行为一下子就现了形,所以显得南方的情况更严重,北方相对要好得多。”
化联保为集团抵御行业寒冬
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先生也是福建周宁人,据其介绍,虽然周宁籍钢贸商聚集于长三角地区,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在北方发展,“有几个大的供应商,做得很成功,规模很大”。
他表示,对于钢贸商之间的联保制存在的问题,他们早心生警惕,自去年底就改换了模式,几家原本联保的钢贸商一起组成了现在的集团公司。“主要是周宁的钢贸商,但也有天津本地的钢贸商。”对于该集团公司的组成来源,他透露道。
“原来的模式是,譬如这个月25号就要给钢厂打钱,要到下个月对方才发货。价格由钢厂来定,打钱时钢材的价格多少还不知道。如果钢厂销售好、涨价的时候,可以不按合同的规定给货。一个月定1万吨货,对方只给七千吨、八千吨。”杨先生表示,在几家钢贸商抱团成立集团公司后,这种传统模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采取“统购统销”模式。
“统一去采购力量大,可以和钢厂谈条件,采购成本就下来了。”杨先生道。而“集团化”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实力的增强和在产业链中话语权的增加,还有融资信誉的提升。
杨先生告诉记者,“一方面,集团公司集中采购,集中销售,这钱都在公司里面,跑不到其他地方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先用自有资金进货,几天内货就到了,银行看到我们这么多货,就可以用货来质押。对银行来说这样没有什么风险,愿意贷款”。
目前在天津,也有其他一些钢贸商正在采取这种“集团军”作战的方式。当然,杨先生也指出,这种模式也有一定难度,“各个钢贸商老板的性格、做事方式都不一样,组织人得有很强的协调能力”。
“我国钢铁流通供应链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自为战,资源孤立。”对于钢贸企业应该如何度过行业寒冬,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钢贸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经营成本上升,要想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并且活得好,肯定要改变发展思路、经营模式。”
此外,张琳还指出,在物流成本构成中,运输成本占58.9%,仓储成本占2.9%,配送及物流加工成本分别占12.6%和7.8%,而我国钢铁物流成本费用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目前我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是大钢厂、外资企业建设。仅有少数几家钢材流通企业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如五矿、中钢等,而中小型钢贸企业很少建。”
据了解,在几家钢贸商抱团成军、整合调整后不久,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于今年4月在天津正式投建一个大型物流园区。该项目一期占地面积20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家集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建材物流基地。园区建成后,可容纳2000户企业入驻,年交易总额千亿元以上。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