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美国佐治亚洲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即将推出“机器人裁缝”。据称这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技术革新,能彻底改变“美国制造”的命运——它的成本更低,从而可以打败“中国制造”。美国由此可以扭转每年用1000亿美元逆差从中国、越南等地进口服装的尴尬。
由电脑控制的自动缝纫机可以替代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设计好的衣服,生产线上将看不到人。这代表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再工业化”的主要方向。有人称之为“自动化革命”,或“机器人革命”。
这家服装公司创始人史蒂夫·迪克森说,“自动化机器能让手机、电脑和电视的生产重返美国”。
有人提出疑问:机器人会杀死中国制造吗?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机器人发展目前已进入多方面应用的阶段,包括运用在医疗手术和制造业,“由于机器人不用睡觉、休假、分心,也不会要求加薪,最终机器人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
他们进而预测,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的这场新型产业革命,让美国企业可以就地设立店家,创造各种产品,“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对于本来就陷入工资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低利润陷阱”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不是个好消息。人与人竞争,可以依靠吃苦耐劳、少挣多干;可人与机器竞争,这些优势恐怕就不复存在了。
用“机器人”打败“人”,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方法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奥巴马总统以及许多美国企业家,都在呼吁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并宣称未来20年将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
记者认为,工业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机器替代人”的过程。人类正在由“体力时代”向“物力时代”、再向“智力时代”进化,当机器帮助人类完成了许多低端、笨重、重复性的乏味工作后,人类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学习、创新、研究、交流及艺术等活动。正如一位机床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国人必须明白,“中国制造”要与美欧日等国家竞争,就不能只用别人的工业设备,那只会使中国制造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环节,“为了防止被对手的机器人杀死,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机器人武装自己”。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