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湖南人实现了清朝的中兴,有人说,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潇湘大地孕育了近代中国的精英。虽说“惟楚有才”有失偏颇,然而湖南人为近代乃至当代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却是不争的事实。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湘军”创造了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奇迹,而在与电视行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的工程机械领域,工程机械“湘军”也正在逐渐掌握话语权。“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这12个字精炼地概括出湖南人的特点,而在工程机械“湘军”的发展历史上,这十二字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吃得苦认准方向艰难创业
“创业艰难百战多”,如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风云人物——梁稳根在创业时可能没有经历过“百战”,但是他在创业时的经历也足够坎坷。1986年,时任国家兵器工业部下属洪源机械厂体改委副主任的梁稳根放弃铁饭碗,同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一同创业,四个年轻人在当时选择用“贩羊”的方式来实现原始积累,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成了羊贩子”成了大街小巷讨论的热点话题。后来,在经过做酒和生产玻璃纤维的失败后,四个人于1986年拿着东拼西凑的6万元钱,在梁稳根的家乡湖南涟源成立茅塘焊接材料厂生产焊条。对于四个人来说,拿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并不容易,他们通过上百次配方调整,数十次的工艺改变,研制生产的105铜基焊料却因质量不过关收到辽宁一家工厂的退货,最终在中南大学专家的帮助下解决了质量问题。而后,三一把目标转向工程机械领域,作为第一家涉足工程机械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凭借吃苦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湖南另一家工程机械巨头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建机院在上世纪80年代末面对经济转型,只能依靠向制造企业卖技术、卖图纸来赚钱。面对长沙建机院不甚乐观的发展形势。1992年,时任副院长詹纯新带领7名员工、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由于缺乏相关支持,当时的中联重科只是租用了一个200平米的车间,“当时最大的设备,是花了5000元买的一个钻孔的台钻——全部的家当。”回顾当年的创业,詹纯新不无无奈地表示。1993年,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了10台混凝土输送泵,然而,到了第二年,顾客普遍反映的产品存在的问题开始困扰詹纯新。面对抉择,詹纯新果断选择停产半年重新设计产品,经过半年的潜心钻研,中联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在主要性能上已经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据詹纯新回忆,那是中联创业过程中令他印象最深的事。
耐得烦服务做到无以复加
“用偏执的态度,穷尽一切手段,将三一服务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梁稳根对三一售后服务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三一售后服务的最好诠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把服务当作了竞争的焦点,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在售后服务上充分发挥了“耐得烦”的精神。
三一服务秉承“创造客户价值,客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用一流的速度、一流的技能、一流的态度实现“一切让您感动”。
“对客户来电来函信息8小时内处理完毕答复;服务工程师24小时待命制;故障未处理完毕,服务工程师不能离开现场,离开现场需客户许可。”这是三一对于服务的承诺。目前三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有分公司。办事处已超过300个。其中国内有27个分公司,147个办事处。三一在全球设立了400多个配件仓库,其中国内有270余个,形成了总部仓库、区域中心仓库、二级仓库的三级配件供应保障体系,全球储存了价值5亿多元、6万余种零配件供用户选择,充分保证用户对配件的需求。三一服务分公司遍布各个行政区域。目前三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有分公司,办事处已超过300个。
中联重科提出“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全身心”的服务承诺。保证全天候24小时提供快捷的上门服务:接到质量反馈信息后2小时内提出满意的处理方案;接到服务请求服务站所在城市2小时之内赶到故障现场、服务站所在省份12小时内到达、暂未设服务站省份48小时到达。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