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来,尽管整个钢材市场没有摆脱疲软、低迷的运行态势,而特钢市场从总体来看基本稳定,经营者对年内特钢市场表示看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快速和不断升级,对特钢需求增多,将支撑特钢市场平稳向好运行。
沪上一家专门从事优特钢贸易的钢贸公司经营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来一些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家前来采购的钢材比前期增多,结构钢、轴承钢的销量有所上升,价格没有太大变化。
同样,上海一家钢贸公司总经理也对记者说,最近他们公司与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联手,承接一项机械制造项目的钢材供应合同,一些特殊规格的优特钢已经让钢厂按照生产。最近以来的销售情况有所好转,今年以来,该钢贸企业已经扭亏为盈。
从一些钢贸企业的优特钢经营情况来看,近期的特钢市场交易有所好转,似乎在逐渐升温,只是价格经过前期下跌之后仍处于低位,部分品种处于成本线,钢厂效益下滑,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华东地区有家经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45#碳结钢、40Cr合结钢、齿轮钢、40-70#硬线、30MnSi优线、H08A/E焊线、ER50-6E焊丝、35K冷镦钢等优特钢贸易,月销售量1.2万吨以上,常年备有大量现货资源。这里的总经理认为目前优特钢市场上的低价资源基本已筑底,下跌空间有限,但需求不旺,导致短时间内价格很难上涨,仍然以稳为主,后期随着国家宏观面政策落实在终端,市场价格还是有望回升的。
从华东地区这些经营优特钢的钢贸公司在销售反馈的情况以及市场调研中所掌握的第一手信息来看,目前优特钢市场价格处于低位,但“以稳为主”。后期随国内扩大内需政策的体现,优钢下游行业的需求情况会有所好转,价格有可能适当回升。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制造业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对特钢需求逐渐增大。如福建省正在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制造业,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在“十二五”期间,福建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总量超过15000亿元,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5%;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电机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建设50个左右以若干核心区块、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其中10个左右为全国性制造中心,20个左右为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15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行业新产品自主开发率达65%,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制造业中高技术、重化工和装备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专业化和协作水平显著提高,在产业集中区建立10个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的加工处理中心;保持制造业出口持续增长,力争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6%左右,成为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拉动段特钢需求。今年6月6日,中国装备工业领域第一本理论书籍《2012装备工业蓝皮书——转型升级中的装备制造业》,该装备工业蓝皮书中指出,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一批与高端装备产业相关的新型工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西部、华中、东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海为国内民用航空装备科研和制造重点基地,江苏海洋装备工业发达。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中小企业集聚,装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地区。珠三角地区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海洋工程和航空服务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市。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装备制造业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未来的重要产业圈。
(来源:中国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