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辉煌易逝。东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第一台5吨蒸汽两用锻锤、第一辆18马力的蒸汽拖拉机、第一台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都诞生于此,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然而长子的命运并不仅仅代表荣耀,更多时候,它意味着责任和牺牲。作为中国能源重地,随着矿产的日渐枯竭和老国企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东北工业制造的地位早已被江苏、湖南、山东等后起之秀超越。幸而,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战略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东北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任务的长远目标。
如今,东北振兴战略颁布已近10年,昔日的共和国长子能否像德国鲁尔一样转型成功,重现辉煌,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看一看吧。
昔日制造企业 壮大或沉沦
上个世纪90年代,和许多重工业城市一样,沈阳的装备制造业陷入了体制性困境,全市30%以上的企业破产,60%以上的企业亏损,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下岗,其中10万下岗工人没有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东北现象”成为当年忧心忡忡的媒体报道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
然而,如同凤凰必须经历涅槃一般,沈阳工业制造历经大规模的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合资重组、技术革新后,大多数企业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中国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