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汽配网消息,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遵循三个原则,外方必须控股、被收购企业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已经被有关专家称为“斩首”式并购。
随着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越来越严重的外资化倾向,整个产业的安全正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近日,国家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召开会议对我国产业安全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关于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安全问题成为本次会议重点讨论的问题,与会专家表示,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外资独资化倾向出现时,应该密切关注这一领域,注意产业安全问题。
在加入WTO伊始,汽车产业曾是最担心受到冲击的行业之一,可是经过5年验证,汽车整车行业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另一方面,当时不为人关注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凸显,随着关税的下调和零部件产业对外资取消股比限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零部件产业出现了严重的独资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对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零部件产业独资化倾向严重
零部件巨头博世集团和无锡威孚集团的合资无疑是一例典型的案例。
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博世集团和无锡威孚集团合资组建的,合资比例为博世集团占67%的股份,威孚33%,公司注册资金为2亿美金。根据合资协议,威孚生产欧Ⅱ以下的产品,欧Ⅲ的产品由合资企业生产,威孚集团原有的技术开发人员进入合资企业。
研讨会上,有参会专家表示,通过和中国最大的柴油燃油系统生产商无锡威孚集团合作,原售价7000元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现在销售12000元,博世在国内几乎“控制”了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供货,这对我国的柴油燃油系统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险。
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并不少见,在汽车价值链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的过程中,跨国巨头加快了对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投资步伐。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总额达到130亿元,而且每项投资数额多在1亿元以上,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范围越来越广,从发动机、底盘、变速箱、汽车电子元件等无所不在,在这些合作中,外方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望,在今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德尔福、马勒、博世等跨国企业在在国内新成立的生产基地超过10家,其中90%以上是独资企业,今年零部件企业已相继设立了3家投资过亿的独资研发中心,借助于独资零部件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将国内汽车行业的多项新技术知识产权收入囊中。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