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前世今生
德国产品从无人问津到竞相追逐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德国在工业化完成之前一直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家,手工作坊所生产的产品向来被认为是次等劣质货。
“德国制造”曾经是一个耻辱的标志。德国馆政府总代表迪特马尔·施米茨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德国制造”因战争而成为一个负面标签。1887年,英国作为德国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英国议会修改了《商标法》,规定所有由德国提供给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制造”的劣质产品与英国的优质产品区分开来。这就是“德国制造”历史命名的由来。不过,这个原本带有侮辱色彩的字样,若干年后则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机械制造、化工、环保技术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
而在英国人已经几乎放弃制造业的今天,“德国制造”雄踞欧洲制造业之首,并且成为德国所有企业的一个共有品牌。无论是像奔驰、宝马、西门子这样的知名国际化大企业,还是像多尔曼、沃斯这样专攻某一领域设备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自然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名声:对理性的崇尚、对计划性的遵守与精确度的执著。
而当传统的德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国家的低价挑战时,德国将自己定位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是世界工厂,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工厂专用设备的制造者,这实际上避开了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并且形成了互补关系。
“德国制造”的成功之源
“德国制造”的成功,首先要得益于德国严格、健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
早在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在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后写了一封公开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德国开始着手制定质量标准。目前,德国最主要的标准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协会,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这些标准织成一个密网,严格限制住企业的一举一动,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此外,施米茨认为,“德国制造”的成功法宝还在于不断创新。产品不仅是在德国制造,更是在德国创造。他说,生产之前的设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经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