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卖轮胎,轮胎店还能叫轮胎店吗?而这一切将很快变成现实。
固特异在中国的700多家零售店即将摆上杜邦、壳牌、德尔福、辉门的产品,这些鼎鼎有名的零部件供应商此前还在为如何建立零售渠道发愁,现在他们则幸运地成为固特异在零售市场第一批的战略伙伴。
另一家轮胎巨头米其林也在去年签署了类似的零售合作协议,它的菜单上则包括了江森自控、BBS、立中和Hunter。
固特异同时向本报透露,其目标将在2008年之前实现,轮胎销售收入将会只占到店铺零售收入的25%,2007年则将在华引入固特异之外的第二品牌。
渠道保卫战
轮胎市场可分为配套市场和零售市场,随着近几年中国汽车的价格跳水,厂家将供应商的价格越压越低,配套市场的利润率急剧下降,这使得零售市场成为轮胎商家的必争之地。
固特异的配套率曾一度占到总销量的88%,这个数字在今年下降到了60%。“如果不是因为配套市场在2006年出现了惊人的高增长,这个比例还会更低,我们最初的目标是50:50。”固特异中国区销售副总经理孟宪光对本报说。
而轮胎业的“渠道开放”将竞争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提高零售店的毛利率,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行业零售商忠诚度普遍不高的问题。
就在2004年中期,上海曾经有10多家米其林的零售店一次性全部换上了固特异的店牌,转眼间就加入到对手的阵营。
如今轮胎厂家零售店相互“翻牌”的故事还在小范围上演,如何巩固自己的零售渠道,一直是这些轮胎大佬们最重要的功课。
“仍然随时都可能会被对方抢走,所以我们一方面保证零售商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网络执行力,优化服务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孟宪光说。“与其考虑怎样去防御他们,不如想想怎样去帮助他们。”
据孟宪光透露,为了紧盯零售商动态,帮助零售商赢利,固特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支由66位业务员组成的“移动管家系统”,每天都会奔波于零售商之间进行即时的支持——而之前固特异的渠道管理只到批发商、经销商这一层面。
固特异和零售商的合作方式并不是拥有式的,因为自营店的投入非常高,而对加盟店的控制力度则取决于固特异能够提供多少支持,以及提供哪种赚钱的模式。
“我们要帮零售商作分析、给它们一定的辅导,不断想办法提高营业额,帮他们找准新产品,这也是建立忠诚度的方法。比如去年的三能轮胎,这么好的产品我们只给品牌店卖,很多零售商靠这个产品赚了很多钱。”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