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摩擦磨损性能按GB5763-1998中的第4类别测试,测试温度分别为100、150、200、250、300、350。所用摩擦盘材质为HT250灰铸铁(金相组织为珠光体,硬度为180220HBS),测试转速为500r/min.钛酸钾晶须对编织制动带摩擦系数的影响示出试样A、B、C升温过程中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系数。未浸涂钛酸钾晶须的试样C的摩擦系数在温度较低时比试样A、B的高,在约270时开始衰减,在300时已降到0.3以下。这是由于GF的硬度(莫氏硬度为6)高于钛酸钾晶须的硬度(莫氏硬度为4),对摩擦对偶件的刻划作用明显,使摩擦系数较高,显然也使对偶件的磨损增大;而在约270以上高温时,GF的强度、硬度开始下降,且易于剥离及拔出,加上粘接剂的分解(实际摩擦接触面的温度比测试温度高)、流动界面膜及炭化层的形成导致摩擦系数下降.
试样A、B、C降温过程中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系数。由可见,试样A、B的摩擦系数恢复性能较好。其中在较低温度下的摩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升高可看作是摩擦接触面的粘接剂磨耗及分解后而暴露出富纤维层的结果.钛酸钾晶须对编织制动带高温强度的影响GF编织制动带一般在约250以上进行摩擦试验时,由于粘接剂的分解炭化、GF强度的下降,会使试样产生剪切变形及边缘破碎(在摩擦接触面最明显),磨损率明显增高。温度越高则变形及破碎越明显,磨损率越大。
试验发现,未浸涂钛酸钾晶须的制动带试样C在250时就有少量剪切变形,在300时有明显的剪切变形及边缘破碎,磨损率明显增高;而在300以上时,试样须修磨后才能放入试验机中,试验的准确性已降低。而浸涂了钛酸钾晶须的试样A、B在300时未有明显剪切变形及边缘破碎现象,经350摩擦试验后,才有少量变形及破碎(其中浸涂较少钛酸钾晶须的试样B的变形及破碎稍明显些)。这是由于钛酸钾晶须的高温性能较GF更加稳定,强度及耐磨性远高于GF.同时因钛酸钾晶须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强,导热系数较低,致使制动片的温度升高缓慢,加上晶须的填充使编织带的致密度及强度提高,从而减小了试样的变形量及磨损率。条状钛酸钾晶须与炭化基体的附着性好于GF,这也是其使磨损率减少的原因之一。
结论(1)GF复合编织制动带经表面浸涂钛酸钾晶须后,有助于提高编织带的高、低温摩擦系数稳定性及抗热衰退性,使磨损率降低,并明显提高编织带在高温下的抗变形及边缘抗破损性能,能适应更恶劣工况的要求。(2)因钛酸钾晶须的硬度比GF的硬度小,耐磨性更好,因而GF复合编织制动带经表面浸涂钛酸钾晶须后,有助于降低对偶件的磨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