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摩托车产销达2100余万辆,提前4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产量目标,而规划的另一个目标———总产值仅完成了三分之二。“两条腿”跛行,值得全行业关注。
2007年摩托车行业将是一盘什么样的棋局?行业和企业将有什么高招,市场将有何表现,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今年,国家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显然,扩大内需将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突出任务;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等对内对外的政策措施,将对摩托车工业发展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对拉动摩托车市场消费、推动摩托车工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摩托车工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摩托车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国3标准的推行,环保生产一致性检查的加严,电动车迅猛发展的冲击,禁限摩继续蔓延,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原油、生活必需日用消费品以及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出口市场诸多国家的设限等,预计在经历了2006年的快速发展后,摩托车行业将会迎来调整期,增幅会有所放缓,甚至大幅回调。不过,这种回调是退一步进两步的回调,是由同质化向差异化的回调,是由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的回调,是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回调,是瘦身强体、从量变到质变、整合涅?的回调。
自主品牌建设在加强
目前,从摩托车全行业来看,自主品牌建设存在着三方面问题:一是产品档次较低,质量不高,资源消耗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自主品牌处于从属和追赶地位,整体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出口增长仍然是以量取胜;三是自主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长效机制。这使得自主品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
随着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型,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大大提升,对消费的需求也不再仅仅追求简单的功能满足和价格低廉,而是追求更高的品质,更多的个性,甚至文化等附加的价值。可以看到,中国摩托车市场正在演绎着快速的消费升级,中高档摩托车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品牌意味着竞争优势,品牌意味着巨额利润,品牌意味着生存发展。对摩托车消费者来说,品牌意味着优质,品牌意味着信赖,品牌意味着“身份”。正是在这种潮流下,“认牌购买”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主导。品牌特别是带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成为了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当某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该品牌也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强烈地体验和感受到培育品牌,特别是培育具有民族魂的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做强做大自主品牌,已被具有远见卓识的摩托车企业所重视,所崇尚。抓住时机,理清思路,调整策略,带领广大员工实施名牌战略;抓重点,抓难点,抓产品,抓质量,抓服务,抓创新,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正逐步成为摩托车行业的共识。
技术创新步伐在加快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摩托车行业同样存在着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企业偏少的问题。因此导致产品的雷同,档次的低下,摩托车价格战接连不断,愈演愈烈。价格战的“烽火”已经由国内燃烧到了国外,导致摩托车市场秩序混乱,产业升级艰难,走摩托车强国之路受阻。《摩托车工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一五’末期规划产量应在2000万辆左右;摩托车工业总产值应达到1200亿~1300亿元人民币”的总量目标。目前,产量目标已提前实现,而总产值仅在800亿元,相差三分之一以上,说明当今的摩托车行业仍是在低质低价中徘徊。这应该引起业内人士高度重视,加快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最近,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决定统一协调各自掌握的科技资源,共同破解产学研结合在政策、体制方面面临的障碍。这一举措必将破解摩托车领域产学研结合的难题,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