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技术文档 > 中国汽配市场:本土企业狙击国际大腕

中国汽配市场:本土企业狙击国际大腕

时间:2007/3/14 11:36:00五金机械网点击率:55 字号:
[摘要] “专家预计,如果本土汽配中小品牌能够用开放的眼光面对市场变化,杜绝出现类似劣质汽配等‘行规’短视行为的出现,那么,‘十一五’期间走向规范的本土中小品牌将在汽配等领域取得更大发展。” 2006年虽然面
    “专家预计,如果本土汽配中小品牌能够用开放的眼光面对市场变化,杜绝出现类似劣质汽配等‘行规’短视行为的出现,那么,‘十一五’期间走向规范的本土中小品牌将在汽配等领域取得更大发展。”
    2006年虽然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局面,但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汽配企业借势加速发展。去年1?6月累计生产汽车363.03万辆,同比增长28.9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预测,从今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汽车工业依然能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00万辆。汽车的调整增长使得汽配需求也显著增长,谁能在这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脱颖而出。让我们一起展望2007年的中国汽配市场。
    外来和尚难念经
    随着中国逐步被纳入世界经济轨道,对零部件产业的保护也随之减弱。随着全面限排日期的临近,外来公司渗透中国市场的力度在逐步加大。我们发现,目前在汽车配件市场,外资公司的产业链和组织机构日渐完善。而在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的汽配领域,欧美公司早已成为投资的重要力量,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后,即通过各种方式开始了本地化的进程。目前已经有100多家零部件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如德尔福、博世、伟世通、西门子汽车业务等汽车零部件巨头的研发中心在上海、苏州等地落户。伴随着研发中心的设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其亚太区总部从香港、东京以及新加坡等地转移到上海、广东等地。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市场放开后,外来品牌将取得自主生产权和进出口经营权,他们将进一步加快投资,全面布局我国汽配市场,此举无疑也将对还未开放的汽配市场产生渗透影响。除汽配产品销售业务外,外来品牌还会积极将本地化工作推向销售渠道、营销管理。
    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且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外来品牌本地化的进程肯定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能否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在不久前召开的零部件企业年会上,有关部门表示正在制订本土零部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从本土企业占有优势的商用车和经济型轿车入手,引导零部件企业和主机厂的上下游内部资源整合进行合作研发;引导IT企业与汽车企业紧密配合,在将来最为重要的汽车电子上打开缺口等。
    本土中小品牌发展之道
    为了应对国际大牌不断渗入中国汽配市场而带来的冲击,本土汽配中小品牌也在寻求积极的改变。在第七届汽配展览会上可以看出,本土汽配品牌呈现出深耕细分市场的发展思路。除了在不同的路况开发不同的产品外,本土汽配中小品牌也可以考虑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做细汽配的品类。本土汽配中小品牌只有收拢五指成拳,将核心力量用于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上,才能营造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间。大部分企业对参与全球采购的业务流程和规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以求达到与通用公司等汽车巨头合作的目的。
    此外,汽配中小品牌做好细分市场的优势还体现在经营好渠道终端上。汽配的销售最终体现在渠道的竞争上,而渠道的竞争又表现为终端的竞争。对于汽配的终端建设来说,只有不断的贴近消费者,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的信息和服务需求。终端资源的整合是终端建设的重要工作,针对不同的终端资源,本土汽配中小品牌应该灵活制订相应的营销对策,在终端资源的组合利用和管理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
    专家预计,如果本土汽配中小品牌能够用开放的眼光面对市场变化,杜绝出现类似劣质汽配等“行规”短视行为的出现,那么,“十一五”期间走向规范的本土中小品牌将在汽配等领域取得更大发展。

(来源:互联网)

广告

今日热点

大型装备机械突破瓶颈DT660平地机具里

7月19日,由鼎盛重工打造的世界最大马力平地机DT...[详细]

网友关注排行榜

成功故事

网站介绍 | 本网服务 | 企业名录 | 金牌会员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最新企业 | 最新资讯 | 最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