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季度进出口增长仅为个位数背景下召开的第111届广交会于上周六落下帷幕。不久前,在大洋彼岸德国举行的2012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也刚刚闭幕。在如今欧美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特别是严重受到欧债危机影响的欧洲需求骤然减少的背景下,外部经济体的真实需求受到各方关注。
未来半年,欧洲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口能否快速恢复?中国企业的外贸出口形势能否好转?
广交会与汉诺威工博会,一边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晴雨表”,一边是“世界工业行业趋势晴雨表”,两大展会,两张晴雨表。南方日报记者带着问题分别深入探营,力图通过分析当前外需情况,窥探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全球外贸走势。
第111届广交会
成交下滑 传统出口企业再遇危机
广交会是中国外贸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强度的重要风向标,但对于大多数的出口参展商来说,本届广交会的成交预期显示了未来半年的艰难形势。
虽然本届广交会累计到会采购商超过2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但累计出口成交却依然出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滑,成交仅36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了4.8%和2.3%。令人担忧的是,占据我国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欧美传统市场成交出现明显下滑。
中短单占比居高不下
以占据总成交额7成的机电产品为例,本届广交会机电产品累计成交额18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春交会相比,机电产品与欧盟、拉美、美国成交分别下降了30.9%、18.5%、41%。
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告诉记者,今年1-2月份机电商会对重点的47种出口商品进行跟踪时发现,其中有10种商品仍然处于负增长区间,有十多种商品增幅低于此前设定的全年目标任务10%。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日本等一些传统市场虽然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欧洲的情况依然令人担忧,不仅是小企业,大企业对欧的出口也开始下滑。
“很难说出口的减速趋势已经遏制住,欧美市场需求的疲软以及日渐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都在制约中国机电商品的出口。”王贵清说。
对于当前的外贸进出口形势,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解释说,这是一方面受欧债危机等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面临原材料、劳动力、融资和汇率变动的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经营压力较大。
据统计,本届广交会上,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6.3%,长单占比仅为13.7%。数据反映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采购商下单谨慎,国内企业担心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不敢接长单。
荣臣杭州皮具有限公司业务员李琪坦承,本届广交会参展商明显多于采购商,高质量客商不多,“起订量低,还把价格也压得很低,本来外单就没钱赚,只靠着一点退税勉强维持。”
亚达科技集团业务经理王少仙告诉记者,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价格涨不上去,而很多客户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也只能将长单、大单,削成短单、小单。
自主创新产品受追捧
记者采访的广交会参展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反映,成本的增加使其国际竞争力大大减弱,相当一部分订单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但更重要的是,外部市场的疲软直接导致订单减少,“这届,来自欧洲的采购商少之又少,我们这届甚至都没有接到欧洲的订单”。
刘建军在闭幕发布会上表示,虽然总体形势难言乐观,但据他了解,这届广交会上比较明显的是,同质化的产品成交不振,但不少设计新颖、具有自主创新价值的产品则受到客商的追捧,不少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仅在议价能力上得到不小的提高,更拿下了不少订单。
数据印证了刘建军的说法。统计显示,具有上述素质的品牌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创新产品利润较好。品牌展位虽只占出口总展位数的18.8%,但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额约三分之一。品牌企业平均成交893.3万美元,是非品牌企业的5.7倍。
广州雪柜实业有限公司在广交会上新推出的“多头灶 Induction Hob”系列产品,为该公司带来30%的订单增长。
来自大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部分企业依靠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优势,成交大幅增加,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价格较高,企业利润较好。
相比之下,代工企业、产品同质化企业成交平淡。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