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某外国媒体以《中国人开始厌倦“中国制造”》为题刊文指出,“‘中国制造’的产品因出现丑闻而见诸报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如今,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内地消费者甚至对国产品牌的低端生活必需品也瞧不上眼了。”
该报道别有用心地放大中国制造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并错误引导中国居民“瞧不起”甚至诋毁“中国制造”,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国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仇视和诋毁中国制造,源于他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中国制造抢夺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市场份额,活生生一副“嘴里嚼心里骂”的嘴脸,而部分国人也以购买和使用“中国制造”为耻、以抢购舶来品而自豪、甚至拿外国地摊货往自己脸上贴金为荣的行为,属于典型的“睁眼瞎”,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和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根本就是“屌丝心理”在作祟。
傲慢与偏见
中国制造是一个全方位的商品,它不仅包括物质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中国制造在进行物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将人文文化和国内的商业文明传播到国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的制造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并依靠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将中国制造迅速推往世界,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的一份报告指出,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每年为美国的消费者带来数以千亿美元的实惠。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其中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已成为“中国制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中国制造的崛起,也带动了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腾飞。201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但是,与欧盟16万亿美元、美国15万亿美元相比,差距仍相当明显。
“中国制造”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还吸收了一亿左右的就业人口,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然而,自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严重,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骤然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演变成为就业压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造行业研究员孙海红认为,“中国制造”维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改革与转型升级的未来。“如果美国总统因为几百万人失业而伤透脑筋的话,那中国领导人面对几千万甚至几亿人吃饭、就业的问题,那该怎么办?”
2009年11月30日,中国政府在美国CNN等全球知名媒体上推出以“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为主题的宣传片,该片展示了“中国制造”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各经济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中国制造”其实也是全球各经济体分工合作、互利互惠的产物。
某些外国人士,对中国制造口诛笔伐,恨不能将中国制造铲草除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之下,以狭隘的地域或国度的心怀,去质疑和抵制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对全球发展大趋势的逆流之举,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这种指责、谩骂和误导产生的根源,概括起来就是:羡慕嫉妒恨。人类社会早已迈入21世纪,但仍有某些落寞贵族,一天到晚夜郎自大,茴香豆都快吃不上了,还顶着祖上遗留下来的虚名、穿着破旧长衫臭显摆,眼里还容不下别人改善生活,更可恶的是一天到晚散布谣言,一边大唱中国威胁论,一边又肆意唱衰中国制造——你有唱衰的权利,甚至有抵制的权利,但前提是你能离开它!
中国制造的崛起,不但有力地发展了本国经济,还为众多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跨国企业承担了生产制造的重任,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可口可乐(Coca-Cola Co.)去年在中国的饮料销售额增长了13%,受此鼓舞,可口可乐计划在2015年之前的三年里向公司的中国业务投资40亿美元;宝洁公司(P&G)认为,该公司已经在中国14亿人口中拥有10亿消费者,并且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已达到每年20亿美元,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两至三年内投资10亿美元发展在华业务。此外,德国的奔驰、宝马、大众、西门子、阿迪达斯、博世;美国的苹果、戴尔、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波音、耐克、辉瑞等;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佳能、松下、夏普等等,哪个不是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