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这句名言无疑是对当前处于泥沼中不能脱身的全球光伏业的真实写照。
太阳能光伏,这个曾经让无数投资者拎着钱袋大举杀入、制造了高速增长神话的战略新兴和明星产业在去年阳春伊始一夜入冬,而今窗外的春花开的正灿烂,而整个光伏行业仍旧在寒冬中苦苦挣扎:外需低迷、产能过剩、价格战、双反调查……一个要依靠阳光照射生存的行业如今却被浓厚的阴霾所笼罩。
内外交困,原本靠简单扩张产能就能赚钱的光伏企业不得不悄然调整路子,或延伸产业链,或急攻国内市场,或发力品牌塑造……大多数人都坚信,既然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而传统的能源正在减少,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只要挺过最黑暗的时刻就一定可以迎来黎明。然而,这一次的黑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漫长的多。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每一个光伏企业面前,而作为占据世界50%以上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伴随着海外市场补贴连续下调或停止,海外市场急剧收缩,而国内新增装机容量根本无法有效消耗现有产能,行业洗牌也就无可避免了。
浙江中小企业首迎倒闭潮
去年9月份,一则消息在光伏业内悄然流传:鉴于欧债危机的蔓延及德、意等光伏大国削减补贴,在过去几个月里,国内已有50多家太阳能企业倒下,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作为佐证,在美国上市的尚德、晶澳、中电光伏、赛维LDK等光伏企业,在二季度业务均出现亏损。
在度过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疾速成长,世界两大光伏安装大国德国、意大利的安装量均有翻倍成长,市场规模达到约600亿美元,促使大量投资涌向光伏行业。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盲目扩张。大批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以浙江为例,2011年9月份浙江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左右,其中有110家左右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且规模在100MW以下。中小企业的产品多集中于进入门槛较低光伏组件领域,技术含量低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大量企业的涌入造成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受限。
产能严重过剩,已导致目前一些小企业的生产接近盈亏平衡点,被合并或者关闭成为企业不多的选择。这也预示着光伏行业一轮行业洗牌的到来,为数众多的光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面对海外市场的“风雨交加”,原本就不占优势的中小光伏企业处境必然尴尬。据统计,2010年,国内中小光伏企业的出口量占到了出口总量的67%;但2011年,这个数字骤降为34%,2012年估计不到20%。对于中小企业能在海外市场分到多大的蛋糕多数人士都持悲观论调。
浙江协成硅业破产
2012年1月17日,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下称协成硅业)行政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向媒体证实,该公司正在走破产清算程序。“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停产,5月后才会有新的结果。”这位负责人表示。由此,协成硅业成为继“2011光伏风暴”之后,国内多晶硅行业第一家破产的公司,在业界引起巨大的震动。
2008年6月,作为协成硅业的母公司,新成达集团曾向当地描绘了一份美好的图景:一个总投资40亿元,规模达4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和3300吨/年的多晶硅生产建设项目,将会在嘉兴港区诞生。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项目将在5年内全部建成投产,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这在当地并不多见。协成硅业原本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全部项目,不曾想全部投资尚未完成,公司在第4年便走到了尽头。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身陷困局的多晶硅企业不单单是协成硅业一家。此前也有多家公司试图上市,但都因多晶硅价格暴跌而搁浅。其中,乐山电力和天威保变就曾发布公告,其合资公司乐电天威硅业的多晶硅生产线就因生产成本倒挂而停产。彼时,国内大部分中小多晶硅企业已经停止生产,协成硅业面临的困境仅仅是一个侧面。光伏产业整合不可避免,不少企业也将吞下盲目扩张的苦果。这这只不过是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门槛之后,国内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又一次大洗牌。
多晶硅行业是一个对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要求较高的领域,此前高纯原生多晶硅几乎被海姆洛克、瓦克和三菱这三家海外公司控制,直至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起云涌,多晶硅的自给率才大步提升,尽管此前国内某光伏巨头引进了美国福禄的万吨级全套原生高纯多晶硅生产设备,但是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产品质量都还与国外硅料巨头相差甚远。这说明,引进设备与掌握核心技术完全是两码事,国内所用高纯多晶硅仍严重依赖进口。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当危机来临倒闭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来源:互联网)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