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积弊需要跨越
中国的飞机制造厂遍布全国,贵州、沈阳、西安、哈尔滨、成都、上海等地都有主要的飞机制造厂,在这些主厂的周边都有发动机制造厂和机载设备制造厂,每个主厂都有独立装配飞机的能力。这种分布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面临的世界局势,出于军事的考虑,分散布局有利于使飞机制造厂在战争中受到的损失最小。
从195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主管中国航空制造的是航空工业部。1993年,航空工业部撤销,其管辖的设计所、飞机组装厂、发动机制造厂、部件制造厂等改由新组建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经营。1999年7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其他几个大型国有控股公司一样,被一分为二,分别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航一集团主要包括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厂和金城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战斗机和轰炸机等大型飞机,轰-6、歼-7、歼-10、枭龙等都出自中航一集团。中航二集团主要包括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汉中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洪都(原来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等,主要生产直升机和运输机,比较出名的机种有陕飞的运8、哈飞的运12等。分拆的目的是引入竞争,但一名业内人士说,由于一集团和二集团的实力拆分得并不均衡(原航空系统的35个研究所,33个分在了一集团),加上飞机制造研发时间长等特点,原来谁接的订单还由谁接,分拆并没有起到竞争的效果,反而使官僚体系膨胀了一倍,“处长都不够当了,人不够”,现在又有一种风声,两个集团要重新合而为一。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中国对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重点转移到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来,加上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对航空制造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来自军队的飞机订单大幅减少。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航空制造企业开始了军转民,大量生产民用产品,主要是微型汽车、摩托车、汽车和摩托车配件、大客车等,还包括机械装备、环保设备等等。到1997年,全国航空企业的非航空类产品销售份额达到了80%。哈飞汽车、昌河铃木、金城摩托等品牌家喻户晓。在生产民品的同时,中国的航空制造企业还大量从国外接转包业务。这些努力使航空企业避免了衰落,保持了实力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到了1990年代,国际局势在1989年后发生了转变,欧美对中国的军品进行了封锁,这使国家再度重视军工,尤其是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轰炸了中国使馆之后,航空企业来自军工的订单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