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北京车展举行,各大车商这几天在铆足了劲、争奇斗艳之余,也不忘用各种手段拉拢看客以迎接可能出现的消费群。一边是越涨越高的钢铁、石油成本价,一边却是厂家越定越高的年度产量指标,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这个“老命题”又一次被摆上了台面。
产能过剩频频预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提法就已经出现,国家发改委也屡屡对此发出警告。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施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了规定;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称汽车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2007年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一系列行政手段相继出台,但有关产能过剩的声音似乎未见消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近日公开指出,目前我国汽车业的景气指数很高,业界普遍洋溢出乐观情绪,一些传统汽车生产厂家纷纷扩大规模,提高产能;一些新的投资者也急切希望进入汽车行业,中国汽车产能呈现过剩局面。
在北京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记者看到,角落里一处几百平方米的内部停车场被各类盖满灰尘的库存车塞得满满当当。一家4S店的销售总监李先生告诉记者,根据行业惯例,厂家会根据年初的产量计划,给各地经销商分配销量任务。由于近两三年来车市竞争十分激烈,除了少数畅销车型外,解决库存已成了经销商们最头痛的事情。因为一辆10万元左右的汽车,包括银行贷款利息以及管理费在内,其库存1天的成本大约在40元,“遇到淡季,有时就不得不低价甩卖。”
竞争引发低价销车
徐先生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半年前他开始计划在今年为自己买一辆车,于是频繁地选车比车成了每天上网时的必修课。半个月前,他从网上得知某品牌将要在北京车展首发一款A级车,从性能和配置来看,这款车和目前市场上一些同级别车型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一些权威汽车媒体预测这款新车的价格将在14万到20万元之间,可昨天当徐先生在车展展台看到这款车时,一旁的厂商工作人员透露出的信息却让徐先生惊讶,原来这款将在6月份上市的新车,1.6升的最低售价很可能在12万左右。这个价格,和市场上那些“竞争对手”目前的售价相比甚至还要低。在亲自坐进驾驶室感受一番之后,徐先生定下了心:“就买它了!”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降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风潮,而像徐先生这样精明的购车族早已不在少数。不少观点认为降价表示汽车产量供大于求,是产能过剩的表现,需要予以调整。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