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很多其它行业的国企一样,工程机械行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最富有挑战性,但也最能有效地摆脱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束缚。
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这个企业5年之间进行了三次改制,使这家濒于倒闭的国企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次改制解决了三个大问题。”上周,现任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东辉不无感慨地说:“2000年杭叉完成第一次改制,最终确立了职工控股、国家参股、经营者持大股的改制方案;2003年,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了公司核心层的决策权;2005年,杭叉通过理性调整,形成以资金为纽带、杭叉母公司所辖40余个生产和经营性子公司的体制。”
现在已是改制后的第八年,杭叉销量增加16.8倍,销售收入增加18.9倍,出口量增长43.5倍,出口创汇增加33.8倍,利润增加125.2倍。八年后的今天,杭叉产品已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5%登陆欧美主流市场。自主品牌出口量不断上升,目前占到了70%左右。杭叉品牌在世界叉车市场已经站稳脚跟。
戴东辉说,我们通过三次改制,已基本确立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和有效的运作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经营管理骨干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为杭叉的健康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由于体制理顺了,中联重科先后完成了1300多项科研成果、200多项专利,新产品对产值的年均贡献率达60%,成为我国首家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成员资格的工程机械企业,专利申请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承担了“863”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25项、专题55项,主持、参与了167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起草的国家行业标准中有178项为现行的有效标准,在全国建设机械行业的技术覆盖率曾一度超过75%。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