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强”是中国钢铁业的“长期之痛”。中国已取得三个钢铁“世界之最”: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但至今尚未有一个中国钢厂“执世界钢厂之牛耳”
近期,国际著名钢铁咨询机构--世界钢铁动态(WSD)发布最新世界级钢厂竞争力排名:中国钢厂的“最好名次”是第四。除联合重组后的鞍本集团名次较上年有所上升、武钢持平之外,其他宝钢、马钢、沙钢等中国钢厂名次均有所下降。国内一些分析人士虽然对这一排名有各种不同的议论,但有一点却基本能够认同:对上游资源的掌控力及对市场的控制力是中国钢厂竞争力的两大软肋,建立更为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根本之策。
资源控不住,钢铁强不了
上海钢之家钢铁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吴文章第一时间看到了世界钢铁动态的最新排名。他特别关心中国钢厂的情况:宝钢列第4位,比去年下降一位;鞍本列第12位,比去年上升3位;武钢列第20位,与去年持平;马钢列第22位,比去年下降4位;沙钢列第23位,比去年下降1位。
吴文章说,世界钢铁动态在全球钢铁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竞争力排名设了20多个权重指标。虽然对它的排名结果可以有各种不同看法,但分析其指标评价的细节,至少有一点可以得到认同:其对中国钢厂在上游铁矿等多种资源占有上的掌控力表示担心,“应该说是点到了国内钢厂竞争力的软肋”。
近年来的情况证明“这一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吴文章说,“资源控不住,中国钢铁业就强不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人士也表示,不尽快建立长期、稳定、安全的进口铁矿石产业链,就不可能建设“钢铁强国”。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增幅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位;进口铁矿石综合平均到岸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3%以上,除了矿价上涨之外,海运费上涨也是主要因素。
据最新数据表明,中国钢铁企业高炉生产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还在进一步提高,目前已高达54%以上。吴文章说,在中国主要钢厂中,鞍本集团的自有矿比例最高,所以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存在一定基础。
没有十分突出的龙头,市场发言权不强
上海“我的钢铁”网站资深分析师贾良群说,中国单个钢厂对市场的控制力不强,其原因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再加上目前中国钢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潜在结构性过剩。在此次“WSD排名”中,中国钢厂在“对成熟市场的控制力”、“与大买家的议价能力”及“应对周边竞争者的威胁”等权重指标方面得分普遍偏低。
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多次表示,中国钢铁业集中度低的结构性问题,对于市场的稳定长期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最大钢厂宝钢的产量规模在全国总产钢量中的比重未超过10%,近年来这个比重不升反降。宝钢要想在市场上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时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比重较大,近年来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去年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所产钢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4.8%,比2000年降低了10.6个百分点。
钢铁业潜在的产能过剩使得市场的控制力更趋弱化。到去年底,中国炼钢能力已超过5亿吨,但钢的年消费量不到4亿吨,总量上已经供大于求。目前钢铁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如全部建成,炼钢产能将突破6亿吨,使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