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载货汽车产销持续增长,并呈现总体平衡,全年载货汽车(含非完整车辆及半挂牵引车)共产销175.29万辆和166.43万辆,同比增长9.86%和9.73%。其中,载货车非完整车辆共产销34.39万辆和34.12万辆,同比增长18.25%和21.12%;半挂牵引车共产销9.10万辆和9.27万辆,同比增长61.29%和64.18%。其中运输类专用汽车占全部载货车市场份额达到4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信息披露:2007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430万辆,分别达到445.67万辆和437.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36%和23.31%。其中货车需求总体平稳,重型载货车市场表现较为突出。上半年货车销售79.36万辆,同比增长19.1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11.19个百分点;货车非完整车辆(货车底盘)销售23.88万辆,同比增长35.09%。预计“十一五”末期,我国载货车需求量约达220万辆以上。届时,运输类专用汽车占全部载货车市场份额将超过半数以上。由此可见,我国运输类专用汽车产品呈现稳定的发展势头。
一、我国专用汽车产品现状简析
截止2005年,我国生产专用汽车公告内企业数为628家,此外,加上新的《汽车行业产业政策》颁布后新增专用汽车企业数,目前国内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已达近800家。“十五”期末,公告内生产企业60%以上是经过资产重组、企业改制、产品结构调整后的新型企业,较过去有很大变化。
“十五”期间在欧美日等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国外发达国家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纷纷与我国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广泛合资合作,国内专用汽车企业共从国外引进技术60余项,多数得到实施。通过对外合资合作,不仅提高了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及工艺水平,使我国专用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而且部分产品返销国外市场。
在新的经济结构下,我国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更多注重市场开发、产品研发以及自主知识品牌的保护,一些规模企业拥有实力较强的市场战略开发部和产品研发中心,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市场开发及产品研发科技队伍,企业结构已向欧美“哑铃型”企业结构模式靠近。企业逐渐注重自主品牌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先进的产品技术均申请专利予以有效保护,目前国内专用汽车行业产品品牌95%以上属自有品牌。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物流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国内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等因素,专用汽车产品结构随国内市场需求格局较过去有很大变化,重型车和轻型车比例处于增长趋势,中型车比例继续下降;体现专用汽车产品专用功能特性的产品在总量中的比重加大;专用汽车品种数得到大幅增加;整个专用汽车产品结构趋于更合理化的发展。
由于专用汽车在专门运输和专项作业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用户对专用汽车优越性的认识逐渐加深。在公路运输中以专用运输车取代普通载货车运输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方向。因而载货汽车中的专用运输车的市场逐渐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由于国内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较多,市场总需求量有限等原因,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几年多数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注重新产品开发力度,产品范围基本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专用汽车品种数由1999年的1337个快速增长到2005年的4910个,其中厢式车、罐式车、特种结构车、专用自卸车品种发展较快,目前我国专用汽车品种数已接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尽管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和产品发展都很快,但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专用汽车的产品与用户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专用车生产厂大多数为外购底盘进行改装生产的中小企业,机械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外载货类专用车中,轻、中、重型比例为3:4:3,而我国目前仅为3:5:2,中型专用车多而重型专用车少,而且产品结构的不尽合理与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从总体上讲,我国运输类专用汽车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技术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多数产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运输类专用汽车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未来相当时期内,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专用汽车整体需求量会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国民经济总量构成变化,市场对专用汽车品种的需求格局将相应改变。普通自卸汽车需求量将会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渐减少,而专用自卸车、专用罐式车以及厢式车、半挂车等运输类专用汽车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
我国专用汽车市场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趋势。其中适用于高速公路运输的专用车辆、满足城市服务功能车辆等方面专用车辆呈明显上升趋势。到2010年,全国将建成45个物流枢纽,要求枢纽具有停车、仓储、包装、装卸、运输、后勤服务等综合功能。由此可见,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物流运输的发展趋势又是以公路汽车运输为主要方式,而在各种汽车运输中专用汽车运输将是用途最广泛、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车型。发展运输类专用汽车是一种必然趋势。主要表现在:
1、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平稳的发展趋势,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双边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较快,中国运输类专用汽车产品近几年纷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如我国半挂运输车系列产品进入欧、美、日主流市场;其它如罐式车、厢式车、半挂车、自卸车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等的增长速度惊人,所以国内专用车企业可借助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丰富与国外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经验,理性引进国外产品技术,对国内运输类专用汽车产品进入国外市场合理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外延型产品经济。
2、产业集中度提高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
国家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规模企业发展政策,这一政策将推动行业优势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实力企业将进一步整合行业产品结构,提高专用汽车产品行业生产集中度,如半挂车产品、运钞车产品等。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十一五”期间,专用汽车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地区、渤海湾经济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这些产业区域专用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速度明显。
3、运输类专用汽车产品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维持快速发展态势,专用汽车市场会变得更加成熟,根据专用汽车产品需求新格局,运输类专用汽车产品将会得到快速发展:适合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牵引车、各种半挂汽车列车;适合于物流系统需求的轻、中、重型各种厢式汽车;油料及粮食运输车辆等;其它如煤炭运输车辆、三农车辆等等。在上述产品中,高速公路运输车辆将成为市场的主角,如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车、厢式半挂车、专用半挂车、保温冷藏车等。
国外发达国家因受劳动力价格及经济低迷状况制约,近年来制造业纷纷外移,给我国专用汽车进入国外市场提供了一定机遇。一方面,国内专用汽车靠其价格优势在欧美日、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为国内专用汽车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良性基础;另一方面,国外专用汽车企业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积极持续开拓我国市场,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将会对促进我国高附加值专用汽车产品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专用汽车生产经营企业应充分研究和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加强自主品牌意识,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政策及市场等因素促使运输类专用汽车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近年来,国内对运输类专用汽车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影响。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缺陷汽车招回制度》、《道路交通安全法》、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及《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钢材、化工、煤炭等原材料资源价格持续走高,煤电油运价格不断上涨,2006年又连涨两次,对运输类专用汽车生产经营带来更大的压力,利润空间不断缩小,造成经济效益下滑,销售利润率下降。
三是欧Ⅲ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随着排放标准的不断升高,排放法规的实施更加严格,从而对各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用户的购车成本有所上升,对用户的需求量同样造成制约。
四是随着我国物流枢纽的形成,企业集团自身采购逐步过渡到专业化分工的物流集团采购,一些企业对市场重点的转移认识不足,影响运输类专用汽车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
以上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我国载货类专用汽车市场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比例也会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将会上升。工业的发展将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国家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从而极大地拉动载货汽车的市场需求,进而使载货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更趋合理化。市场环境中的利好因素和国内旺盛的汽车需求,也仍将支持运输类专用汽车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
市场和政策促使专用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产品结构调整:按照用户对运输质量的要求,企业要尽量生产出速度快、专业化水平高的汽车产品,以满足市场越来越高的需求;其二,市场结构的调整:要发挥优势,生产出竞争力强的专用车辆;要处理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系,为日益发展的农村生产出好的半挂车产品;<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