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花卉产品是产业链中的主导产品,温控设备则是产业链中的“尾巴”,而青州人很好地揪住了这个“尾巴”,青州地区生产的温控设备已渗透到全国花卉设施生产的各个角落。
产业形成:需求增大门槛低
这几年,青州“三和”、“奥力特”、“杰诺”、“金盾”等温控设备公司经常出现在全国各类花展上,企业或独立参展或几家联合布展。这些主流企业和新生支脉形成了青州的温控设备产业。青州温控设备产业形成规模,并快速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得益于以下两大因素:一是青州当地以及周边地区花卉设施化生产的推进,吸引了很多人开始生产温控设备;二是温控设备行业门槛不太高,中小企业借势兴起。“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花农注重花卉产品的质量,新建花棚或者温室改造都会选择升降温设备,总体需求势头不错。因此,去年青州有四十来家生产企业,今年已经突破五十家了。两三个人一起投资生产,企业做大了,慢慢就分家了,一些认为这个行业发展不错的人,也逐渐加入进来,通常20万元至30万元就能建厂起家。”青州市瑞泰温控设备有限公司凌明忠说。
遭遇瓶颈:产品同质利润薄
“去年销路好,像风机只要生产出来了就能销售出去,价格也跟往年一样,而且大多数是现款交易。可今年就不行,生意很难做,做成了也没多少利润。”在今年的青州花博会上,不少企业发出这样的声音。
经济大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青州当地温控设备企业自身的因素更为主要。青州的温控设备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青州市东坝、黄楼等多个乡镇存在机械加工小作坊式的小企业,它们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多以模仿以主,常出现一家新产品、多家制作的现象,加上小企业难以进行统一管理支配,这些因素造成现在温控设备数量大而精品少。
此外,新生力量的进入使生产总量快速增长。一些新入行的企业为分得市场一杯羹,不断低价走货,扰乱了市场秩序。一台售价1500元左右的风机,去年利润在100元以上,今年则降到了80元左右;水帘去年还能卖到700元一方,今年400元一方却很难卖,而生产材料却大幅涨价,像铁板去年每吨进价在五千元左右,现在每吨至少要六七千元,涨了30%多。“不过这也难怪,像水帘生产企业以前才一两家,现在起码有十家。不仅量大了,而且部分新参与的生产人员成本核算不合理,作坊式生产不计劳动力成本,不断降低价格。还有一部分生产商把大量散件发货到各地经销商,经销商组装再在临近市场销售,经营利润就更低了。”不少企业老板对市场的变化表示无奈。
寻求变化:主动求变多沟通
遭遇产业发展的阵痛后,青州温控设备生产企业开始不断求变。
首先,提高服务是企业维护客户的手段。像加温前,以前企业多用电话跟花卉生产商沟通,现在则是书面指导、电话提醒、技术人员上门三管齐下,而且更多地会替客户考虑。“加温开始前一个月,我们就开始提醒用户提前检修加温设备,及时做好加温准备。”青州杰诺温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锡杰举例说明。
其次,加强产品宣传得到企业更多关注。“我们把对产品感兴趣的潜在客户群都登记在册,以前都是电话跟对方沟通,现在更多的是上门拜访。”凌明忠表示,但目标市场上对一个新品牌的接受度往往不高,“口头宣传很重要,往往把一个客户说服了,这个地方的后期销量就不小,只能这样不同市场逐个击破。”
再次,通过技术使产品升级,错开同质化竞争是一些企业计划实施的应对措施,但技术的升级依赖于成本和时间的投入,难以立竿见影,产品简单的改头换面又容易跟风,优势不显著。“我们的产品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批了,但主要是在材质或结构上变化,只要看到过成品都能够效仿,根本谈不上竞争优势。”青州市金盾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刘志伟表示,“眼下,我们的研究目标放在节能上,希望以此为产品创新的突破口,目前已有一些功能改进的产品上市,但这一领域还很有潜力可挖,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希望生产商之间能有更多协作,沟通市场走势,共同维护合理的产品价格,把这个青州的优势产品市场做得更加稳健。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