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代,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潮流
1、IBM的故事——服务商的概念油然而生
九十年代初不乏IT界技术精英的IBM,几乎濒临破产。
是一个并不具有IT背景的外行,美国BJR饼干公司的CEO郭士纳,不理会IBMIT精英们的技术驱动思维,而是停止崇拜单纯的技术,并开始注意技术对客户的真正价值,顺应客户们的需求,将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的给客户一个整体解决方案。郭士纳找回了IBM最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与客户的密切关系。创新渊于客户需求,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追求。郭士纳挽救了IBM,其核心理念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顾客的价值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这也正是服务经济的特征。眼下IBM及制造业的常青树GE的服务性收入均已超过50%,人们已把它们归类为服务业。
2、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关系愈来愈密切,从制造业发展看,服务化(Servicesation)趋势日益显现,从服务业发展看,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服务),亦即研发、供应、协同制造、销售服务日益兴起。服务——工业化(Service-Industrialization)已成为一种趋势,是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是市场化、城市化及人力资源进化的结果。也正是欧美企业为适应制造业价值链分解而进行的突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外置与服务外包造就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和国际产业的大转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开始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崭露头角。
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金融、风险投资、物流、供应链、分销、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会计、税务、研发、设计、设施配置、制造技术等专业中介服务成为新兴服务业,经济活动已由制造为中心日渐变为以创新与服务为中心。服务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权利正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顺应而生。甚至有人说,在当今经济变革的时代一个行业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变为服务业。中国已进人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过去20年产品是稀缺资源,产品制造是整个经济价值的核心,如今,大多数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过剩,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创新和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经济的价值核心(U型微笑曲线),政府管理层和企业经营者必须改变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国家创新和服务战略是后WTO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瘦身转型的瓶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工业化中后期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突破在业外,在企业围墙之外,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以改变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尴尬处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应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路径
(1)细化深化社会专业分工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列茨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以外,另一种资本是社会和组织资本,变革的速度和模式取决于这种资本的形成,国力的增长也取决于这种社会和组织资本。”
| 网站法律顾问:杭州朗威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