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汽车巨头企业“南征北战”的时候,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企业实力不断提高,目前自主品牌企业早早进入“多基地”运作时代。生产基地膨胀过快,销售数量不强造成产能开工不足。面对紧急扩张的局势,上海邦德汽车营销科学研究所裘文才表示,中国汽车产能已经过剩,厂家生产基地的继续扩张是个危险的信号。
自主品牌的多基地运作
近日,华晨汽车既有忧愁又有欢喜,忧愁的是出口的“碰撞门”引发的出口危机,欢喜得是绵阳生产基地即将建设。对于这种双基地运作,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总裁祁玉民表示,新工厂的开工建设是华晨实现南有绵阳、北有沈阳的两大基地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期扩大华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吉利是自主品牌多基地多品牌运作的典型,它的前身也是南北布局。从浙江临海到宁波再到路桥基地,吉利单品牌已经在浙江省完成了南北布局。如今,吉利在湘潭、兰州、济南都有基地建设,完成东到西,南到北的大串通。根据李书福的思路,不管生产基地大小,都要以最大的实现本地化的生产来迅速占领当地市场。
中小汽车生产企业也体现这种布局,其中形成的第二基地多以企业并购为主,比如众泰汽车本来只有众泰汽车单品牌,通过对江南汽车收购,形成多功能用车基地和轿车生产基地;中兴汽车在稳守河北生产基地后,去年收购了吉林通田汽车,获得轿车准生项目,但一直在轿车项目上没有作为;华泰汽车的生产基地在山东荣成,去年年底在鄂尔多斯获批生产用地将用于新车生产。
扩张伴随的是产能过剩
早在2005年,以奇瑞、吉利和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开始崛起于中国汽车舞台。一些中小企业也快速成长,比如中兴汽车、力帆汽车以及华泰汽车,民营资本声势渐起。
伴随着各种形式的企业扩张,专家认为,中国由于地域广大,物流和人力资源都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如果有一个地方能提供完善的配件供应,企业就可省去很多成本,迅速发展当地和周边地区市场,因此适当的多基地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根据国家对汽车工业政策的调整,在十一五期间将扶植1-2个年销量超过200万辆的汽车集团和几个年销量超过100万辆的汽车集团。但目前的现状是,很多汽车制造企业把触角扩展到各地,摊子铺得很大,间接造成产能过剩。就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生产及销售情况看,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过剩,同时也存在局部的产能不足,是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并存。
各方声音
“现在生产产能已经过剩”——上海邦德汽车营销科学研究所 裘文才
“我去参观不过不少厂家,很多生产线都开工不足,现在还在不停的扩建新厂。”
“产能运用率达不到6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张伯顺
“根据中国目前的产能开工状况,产能运用率达不到60%,正常应该在75%以上,中国汽车产能已经明显过剩。国内汽车还没有进入整车阶段,还需要3-5年的时间。”
“今年销售数字将超900万”——汽车分析专家 饶达
“今年汽车预计销售目标是850万辆,但从上半年的数据看,肯定要超过这个数,估计可以达到900万辆,这不符合目前国家放慢汽车脚步的要求,新兴生产基地不断进入可能造成产能严重过剩。”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