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采用新一代高性能插秧机来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具有浅栽、宽行、定苗、定穴的特点,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近几年来,江西省宁都县积极探索推广适合赣南丘陵山区的水稻栽插机械化技术,2004年起在赣南率先引进了3台“东洋”F—455S型步行式插秧机和相适宜的农艺技术,在田头镇渡头村、长胜镇青树村进行示范应用,经数年对比分析后一致认为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机插水稻实行中小苗移栽、宽行窄株、浅栽的生产方式使得水稻的增产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水稻的直播、手工移栽、抛秧等种植方式相比,持续多年实现了水稻生产的省工、节本、高产、稳产,极大的减轻了水稻移栽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项适合在赣南丘陵山区推广的水稻栽插技术。目前,全县插秧机保有量接近100台,占赣南插秧机保有量的一半以上,每年完成早、中、晚稻机插面积2万亩以上。
一、水稻插秧机技术优点分析
1、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标可以进行量化调节。根据水稻栽培扩行减苗的要求,插秧机的行距固定为30公分。株距可调,以“东洋”手扶插秧机为例,有三档可调,分别为14.6公分、13公分、11.7公分。
2、插秧机具有液压仿形系统和分体式浮板结构,提高了水田作业的稳定性,它能随着水田表面及硬底层的高低不平,不断自动调整机器的状态,保证机器的平衡和栽插深度的一致,具有良好的水田通过能力。
3、插秧机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目前宁都县推广的“东洋”、“久保田”插秧机大量采用了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分保证了机器的可靠性,适应性和耐用性。
4、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在一般的作业条件下,手扶式插秧机每天可插秧10-15亩,降低了水稻移栽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保证了农时。
5、机插秧的育秧采用标准化的育秧方式,具有秧龄短,中小苗带土移栽的特点,苗期所施的肥、药能带入大田。秧池与大田的比例为1:100,即每百亩大田仅需1亩左右的秧池,节省了秧池面积,便于集中管理。
二、播种试验分析
每亩播种量常规稻品种控制在2千克左右,杂交稻控制在1千克为宜。机插行株距试验引进的“东洋”F—455S型步行式插秧机行株距为30厘米×11.7厘米、30厘米×13厘米、30厘米×14.6厘米三种(可调),每亩约插1.52万蔸~1.90万蔸左右,插秧深度(可调)1厘米~4厘米,立苗率为97%,漏插率为2%,勾秧率为3%。这种宽行窄株的行株距配置有利于高产。杂交稻每穴插秧株数试验每亩用秧盘数20盘,用种量1千克比较适宜。
三、秧块技术要求
1、插秧机使用的是在塑料软盘中育成的长58公分、宽28公分的标准化秧块。
2、使用中小苗移栽,一般要求秧龄为15-20天,叶龄3.5-3.8叶,苗高12-17公分,密度要求每平方厘米有成苗1.7-3株。
3、育成的秧块能整体提起,根系发达,盘根力强,营养土厚度2公分左右,含水量适中且不散裂,能顺利装入插秧机的苗箱中。
四、育秧方式适应性分析
软盘育秧是将有一定硬度的塑料软盘整齐摆放于秧池田表面,然后进行播种作业,播种过程包括铺土、播种、覆土。播种过程不撒水,在完成一定板面的作业后,统一上水。软盘育秧方便快捷,一般大田每亩需15-22盘,规格为(长×宽×高)58cm×28cm×2cm。摆盘时要求盘与盘互相靠紧,不留间隙。但作业过程存在许多不足,如作业时为了防风,必须预先在每盘中放一些床土,容易造成床土厚薄不均。如果软盘放得不整齐,会造成秧块超宽变形。秧块从软盘取出后凉干会收缩2公分,从而影响机插的效率和质量。
硬盘较软盘、双膜育秧在技术上具有良好优势,如秧块整齐、利于机插。但由于购买硬盘较贵,其育秧成本是软盘、双膜的2-3倍,因此宁都县农民普遍使用软盘育秧。
双膜育秧的技术原理与软盘育秧大致相同。双膜育秧是将带孔的塑料薄膜铺放于秧板田上,依次完成铺底土、播种、覆土等作业步骤。在完成一定板面的作业后统一上水,随后在上面覆盖一层薄膜并加盖草帘进行避光出苗处理。揭膜后进行双膜管理,待成苗后用专用切割器将秧苗切割成适合机插的秧块尺寸。
由于目前宁都县处于机插秧推广初级阶段,双膜育秧秧苗切块很难规范化,农民掌握起来较困难,切块时因达不到要求容易造成漏插,所以宁都县目前主要选择推广软盘育秧技术。
五、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节省劳力。机械插秧平均每小时插1.5亩,每个工作日(8小时)可栽插12亩,比人工栽插提高工效12倍(机手按2人计)。
2、节本增产。机插秧成本构成包括育秧成本、插秧机折旧、机手工资及油料配件消耗等,经深入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调查,机械插秧每亩作业成本合计在30元左右,雇请人工插秧每亩费用为110元左右。机械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每亩节约成本80元。同时,机械插秧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据宁都县农调队测产,机插早稻比人工栽插早稻每亩增产30公斤以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省工、节本、高产。
(二)社会效益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一是可以节省秧田、缩短育秧时间;二是省工省时、提高工效;三是减轻劳动强度,解决插秧“弯腰”问题;四是高产稳产,农民增收节支;五是解决了栽插季节劳动短缺问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