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8日—19日,我国作物科学领域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全国在这一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在此汇集。利用这个机会,记者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教授进行独家专访,探讨我省农业未来的出路。
大米5元一斤很正常
记者:我省农村种田的年轻人、壮劳力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田的效益比较低。比如有一年我在泸州采访,询问当地的农户,他们那里的水田,光请人收割一亩费用就将近400元,如果气候稍不好一些,就可能亏本,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翟虎渠教授:你说的这个现象,不仅在四川存在,在我国很多地方、甚至在国外也存在。
这个现象反映了什么呢?那就是粮价偏低,现在劳动力,农资,比如农药、化肥、薄膜、喷雾器等等,价格都在迅速上涨,农业生产的成本在迅速增加,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很正常的,但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价,还没有涨到位,应该还有一倍的上涨空间,大米就是卖5元一斤都很正常。
农业必须适度规模
记者:那如何应对呢?
翟虎渠教授:粮价就是卖5元一斤,其实农民也不能致富,因为在人均一亩二分田的土地上,粮价再高,你还有气候风险等,农民不可能挣很多钱,根本无法同在城里打工相比,因此还必须走规模化的路子,通过适度规模的经营来提高总体收入。只有农业经营的收入,超过打工收入,大家才会对农业经营感兴趣。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都、三亚、重庆做得很好。我来成都考察过,在灾后重建中,在土地整治后,成都市利用城乡统筹的办法,引导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引进业主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值得四川其它的地方借鉴。
发达国家农业基本上都是规模经营,由于物价上涨,也出现了问题,比如日本,一家人种20亩—30亩田,加上政府补贴,就可以过得很舒服,但现在由于物价上涨太厉害,不行了,农民要么扩大规模,要么农闲出去打工挣钱;比如美国农民过去一家人种1200亩,加上政府补贴就可以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现在也不行了,要种2000亩才能达到。
在澳大利亚,种一亩小麦就赚10美元,但他规模大,一般都是好几千亩,这样总收入就不少啦。因此,四川农业只有走上规模化的道路,才能吸引年轻人、吸引资本、吸引业主前来发展。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