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长沙开始创建第一个工业园区,23年过去了,今天长沙已拥有12个工业园区,三龙九虎已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然而,成绩已成为过去,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全国各大工业园区千帆竞发,发展日新月异。长沙三龙九虎未来如何发展,园区扩容、产业升级路在何方?长沙工业园区离“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有多远?思想在激荡中碰撞,长沙工业发展决策层、各大园区管理层的共识是:惟有突破那些阻碍园区发展的深层问题,长沙工业园区才能突出重围,创新发展。
瓶颈
69个工业项目难落户 破解地荒势在必行
虽然初冬的长沙仍然是阳光明媚,但经济的冬天却早早的降临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一系列严峻挑战并不让人轻松,通胀、涨薪、土地资源紧张,加上紧缩的货币政策,长沙各大工业园区都感受到寒意。
而最让人头痛的是:难以解决的地荒,已使长沙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减缓。 在长沙经开区,首期投资50亿的广汽菲亚特正在快速建设中,工厂预计将在明年投产,但由于土地供给的原因,一些汽车零部件厂商进驻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长沙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坦陈:由于用地指标日趋紧张,目前经开区引进的50多个工业项目一直在排队等地,影响到园区未来发展的后劲。
而天心工业园、隆平高科园和暮云工业园的情况更加突出,这些园区规划内用地指标已基本用完,面临无地可供局面。
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今年以来,由于没有土地指标,长沙有69个工业项目难以落地。这些项目总投资达413.4亿元,急需土地1.5万亩。
长沙产业界常有这样的感慨:招商引资如钓鱼,培育产业如养鱼。而现在鱼儿赖以生存的水塘(土地)紧缺,钓鱼、养鱼就成了一句空话。
然而,土地紧缺并不是长沙独有的困难,在中国经济转型的今天,地荒已成为全国工业园区面对的共性问题。
支招
集约用地 建设工业飞地
如何破解地荒?市工信委党委书记、主任赵跃驷认为:“科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破解工业用地荒的必然选择。今后长沙将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工业项目的供地门槛,在加强集中调控的同时,通过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容积率等手段,来化解日趋突显的用地矛盾。
同时,在长沙内外,建设工业飞地,也是破解地荒的很好出路。如长沙经开区、高新区这样的国家级园区,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在本市、或者在省内一些土地资源较为宽裕,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工业园区,建设工业飞地,输出先进管理理念,实现土地、效益共享。
长沙高新区调研员、主任助理宋捷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目前国内工业园区,已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园区经济呈现跨区、跨市、跨省发展的势头。建设工业飞地,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漕河泾园区规划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但它通过工业飞地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瓶颈
园区同质化竞争 发展遭遇阵痛
近年来,长沙工业发展较快,但工程机械一业独大的情况还是十分明显。目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总量已是新材料产业的两倍、汽车产业的七倍。这一产业发展态势,使得长沙三区九园产业特色不明显,园区之间部分产业发展雷同。如目前,长沙至少有四家以上园区以工程机械为主导产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工程机械产业来得快,附加值高,于是大家均磨刀霍霍,眼睛都盯着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使上力气。
产业的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伴之而来。长沙经济块头只有那么大,投资几亿、税收几千万的项目,哪个园区都想招商引进。于是在工业招商中,拼财力、人才、物力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 类似的竞争,同时也在国内很多同城、异地工业园区间展开。目前国内、省内、市内很多城市、园区都在不遗余力地作推广、吸引投资,大家都在招商过程中,提供名目繁多的优惠措施。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