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柳卸林
我主要从基层的角度看一些问题,可能会看得更仔细一些。现在国家出这么多钱,目标是看到新兴产业不断地涌现,产出一些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国家的需求很重要,但是组织的时候是游击队,是分散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一直在看科学家怎么做研究,科研院所怎么做研究。我发现有两类研究,一类是围绕国家需求的研究,一类就是科学家的自由研究。我认为我们还缺一类产业需求的基础研究。因为从国家需要出发和从科学家内生需要出发的研究,目前都很难聚焦到产业需要的核心技术上。而产业核心技术需求的解决就需要科技与经济的有力结合。
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效果最好的地方是在江浙。因为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需要引进外资,核心技术也引不进来,企业只好自己搞研发。比如光伏产业,十年前国家没有列为新能源产业,但在浙江、江苏出现了一大批光伏企业。因此一种新的技术,主要还是靠产业内的企业需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达到一定阶段才可能出来。十年前做不太可能,今天即使政府不说企业也会做。当一项新兴产业兴起的时候需要新的产业技术,这时企业家有动力,地方政府有动力,科研院所也有动力,几个动力汇聚起来,力度很大。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在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通过模仿追赶,只能跟在人家后面,无法取得真正的核心技术。
产业核心技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特别是机械制造技术,包括国外大的公司,核心能力都是那些工程师很多年的积累才能形成。然而反观国内的科研院所,大家都愿意搞基础研究,但不愿意搞核心技术。因为我们现在这套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技术本质是违背的。一个核心技术没有五年十年的研究出不来,潜心攻克核心技术的研究人员,在这五年十年里很难产出论文,因此职称都没法评。现在中国论文越来越多,但是对产业却没有多大意义,这就是中国现在的问题所在。目前科技评价体系需要调整,否则永远出不来核心技术。
企业做创新,企业家的意识很重要。现在中国大企业不需要国家的钱,国家的钱给大企业,也是杯水车薪。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净化创新的环境,培育创新的氛围,因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非常可怕。如果导致企业一创新就死,那么没有一个企业家会愿意搞创新。
回过头来看,新兴产业的真正未来可能还要靠有战略能力的小企业牵头,依靠全球市场,让他们竞争,然后政府跟进推动,帮助这些企业建平台,打造实验室,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就会有独特的力量。只要做到市场在先,政府推动在后,形成合力和时间差,政府打造好市场环境和技术的基础设施,真正的产业核心技术才会不断涌现。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