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汽车业发展电动汽车的最好时机。”美国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地区咨询研究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份报告表明,面临能源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和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情况,世界汽车制造商正加大对可替代能源性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开发投资。该技术能极大削减燃料消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和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关心他们开发混合动力和电池电动车的进展情况。丰田Prius一跃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好的混合动力车。美国的新兴汽车制造商Tesla motors,推出了该公司首部电池电力车,名为Tesla Roadster。截至2010年底,通用汽车公司计划推出备受赞誉的Volt混合动力汽车,而克莱斯勒公司最近已经宣布同样的计划正在进行中。
正当媒体将闪光灯聚向成熟市场时,中国正在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到2030年,预计将赶超美国,位列第一。如果中国的汽车业以当前12%的年均增长率发展,那么未来25年里,中国将新增2.7亿辆汽车。到2030年,中国的乘用车总量可达2.87亿辆,大约是那时世界汽车总数的30%。业界认为,这样庞大的汽车数量将对能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中国需要采用更新的节油环保技术。
有关研究人员对几种可替代能源动力汽车技术展开了全球范围的研究,从诸多方面与传统的内燃机(ICE)进行了对比,包括汽车购买养护的整体成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以及对进口燃料的节省程度。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生产的诸多可替代能源汽车中(电动汽车,包括充电式混合电动汽车和电池电动汽车;全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机车和改良型汽柴油内燃机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由于可以全面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如成本、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等脱颖而出。
他们认为,除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通过支持电动汽车的开发和生产可以在这个新兴而且迅猛发展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中国企业正致力于将电动汽车引入市场,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正在建造一个年产2万辆的电动汽车工厂,其中一半产品计划用于出口。深圳比亚迪(BYD)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充电电池生产商,该公司宣布将于2008年年底推出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计划于2009年推出一款电池电动车。
中国的汽车配件供应商也将从电动汽车生产的繁荣中大大受益。对电动汽车重要部件的需求在节节攀升,如电池、电动引擎、发电机以及像空调系统这样的非动力部件。据估算,假设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为20%—30%,且每块电池的平均成本为3万—5万元人民币,那么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到2030年可达到1500亿—4000亿人民币的规模。一些中国公司在电动车电池的全球供应链中已经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雷天能源集团是一家深圳的锂电池生产商,为美国、日本、意大利和芬兰的电动公交车提供电池。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