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因素影响产业格局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产业的结构调整将发生较大的实质性变化。从宏观经济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面临调整的要求,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经济增长的技术资源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生产,逐步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增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将改变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增加国内需求对产业增长的拉动力,加上已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在2006年将全面实施,这些都将对产业增长的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将面临较大的调整。由于前几年投资增长过快,形成了大量新增的生产能力,在2005年已经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集中体现在钢铁、铁合金、电解铝、焦碳、电池、汽车、水泥等行业领域。这些行业由于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形成了整体的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使得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亏损日益增加。如钢铁行业钢的生产能力在2005年年底已经达到4.7亿吨,产量只有3.4亿吨,还有一些在建的项目会陆续投产;电解铝行业目前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为1030万吨,其中260万吨处于闲置状态,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国际市场氧化铝的需求,提高了氧化铝成本,使得2005年我国电解铝行业65%以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铁合金行业在2005年形成的生产能力是2213万吨,其中60%处于过剩;电池行业生产能力是1600万吨,闲置的占50%;焦炭行业中,我国目前的产能是2.42亿吨,其中40%属于过剩的生产能力;汽车业在2005年年底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达到868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有200多万辆,而产量只有615万辆。目前已经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再加上很多在建项目陆续投产,使得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会进一步增大。这些行业生产过剩问题将成为2006年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由于市场呈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态,这些行业2006年的增长将继续面临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促使产品价格继续下跌,行业经济效益增长困难。国家发改委已经重点监测这些过剩行业的发展动态,并将在2006年对过剩的生产能力进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政策性措施将对这些过剩行业产生进一步的紧缩影响。
其次,机械装备和电子通讯产业将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我国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现代化的改进,对机械装备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特别是对数控机床、大功率发电装备、新型仪器仪表、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等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广泛,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机械装备生产行业需要提前发展,为各行业的生产技术装备的更新升级提供设备支持。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是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我国是世界生产的大国,但不是强国,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生产技术还严重依赖进口,而一些关乎国家安全的技术装备我国还面临着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因此国家已经把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政策和市场环境的结合,将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中,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面临的重要的发展机遇就是3G标准的确定,年初我国已经正式颁布TD-SCDMA作为我国通信行业首选标准,以此为基础的3G产业有可能在2006年投入产业化运营。意味着TD-SCDMA这一标准的技术已经成熟,而我国的3G牌照也有可能在2006年正式发放,目前小规模实验网络建设正在进行,国产标准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党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也已经把信息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要加快实现我国在通信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TD-SCDMA作为中国第一个成为国际标准的国产标准,无疑将成为未来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2006年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将在3G网络的建设中赢来良好的发展机会,这对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等相关产业都将提供大量的商机。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