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波动弱化,内外需求均保持强劲,全年将好于预期。宏观政策有略加紧缩的必要,否则经济将持续膨胀,并走向过热。在"十一五"规划和人民币升值两大因素影响下,市场看好的行业主要有:仍处于景气上升周期的制造业,特别是与瓶颈(煤、电、油、运)行业相关的设备制造业;汽车、房地产等先导型行业;金融、零售等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
宏观形势波动弱化
很少有人怀疑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潜力,但是对于短期波动的理解却有着很大的分歧。与从供给面强调产能过剩而造成通货紧缩不同的是,需求面同样重要。在灵活的需求侧管理下,总需求并不会像1998年那样快速回落而进入通缩。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周期波动的幅度较历史大为缓和,主要原因有:
第一,需求方面,这一轮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000美元以后的消费结构升级,对汽车、房地产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投资需求。
第二,供给方面,1993年以来的资本存量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提高了经济的潜在增速水平。
第三,最为关键的是成功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周期变动规律,那么实际增速还要继续上扬,投资持续过热,随之而来的就是深度紧缩。
第四,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问题是本届政府的政策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大方针下,长期以来制约总需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将逐渐得到解决。
有研究表明,周期波动弱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反复"大起大落"会对经济体产生很大的伤害。在经济增长告别"大起大落"的背景下,短期和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中长经济周期的上升期,这一基本的、潜在的增长趋势将成为经济短期波动的基准线。
内外需求均保持强劲
今年前两个月,国内宏观经济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货币供应维持宽松,信贷稳步增加;工业生产、投资温和回落;出口增速高位回落,进口增速平稳回升,内需逐渐走强;原材料价格涨幅持续反弹,全年通涨将略高于预期;企业盈利能力温和回落,下游行业持续改善。
另外,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维持强劲,增速将略高于预期。在强劲的世界经济增长拉动下,大商品价格持续上涨。4月4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区负责人曾旺达表示,IMF可能上调对2006年全球及亚洲经济的增长率预期,他同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9.5%左右。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