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新闻 > 徐工心仪投行之谜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出局内幕

徐工心仪投行之谜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出局内幕

时间:2006/8/8 8:25:00五金机械网点击率:20 字号:
[摘要]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坚持认为,以技术实力而言,卡特彼勒无疑是徐工机械的最佳之选。然而,为什么徐工独独钟情凯雷这家投行呢? 当徐工收购事件的“三国演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可能忘记了,世界机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坚持认为,以技术实力而言,卡特彼勒无疑是徐工机械的最佳之选。然而,为什么徐工独独钟情凯雷这家投行呢?

当徐工收购事件的“三国演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可能忘记了,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也曾进入过徐工改制的视野,并一度被认为是志在必得的“种子选手”。

然而事件最终,徐工为什么要选择凯雷这样一个毫无行业经验的财务型投资者,而对像卡特彼勒这样的产业投资者遮遮掩掩,惟恐避之不及?

出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保护、或者为了保证当地职工的平稳过渡,乍听起来,这些都有道理,但又似是而非。难道,这仅仅是中国被并购企业抛出的一个“爱国主义”的幌子?

卡特彼勒出局内幕

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徐工引资之初,入围的有十多家投资者,“作为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作为同行的老对手,徐工集团对卡特彼勒当然不会陌生。早在1995年,徐工集团即与之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1998年,卡特彼勒甚至希望把徐州作为其在中国的皮奥里亚(Peo r ia),即卡特彼勒美国总部所在地。显然,在卡特彼勒的规划中,徐工已然在其远景中占据重要一席。

改制之初,双方也曾走动频繁。2003年上半年,卡特彼勒与徐工集团管理层数次互访;20045月,卡特彼勒亚太地区主席杰克聂高一行又与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等在上海会晤。当月底,卡特彼勒副总裁乐文礼与中国商务部有关官员会晤,并向吴仪副总理表达了扩大在中国投资和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的愿望。

2004年中,徐工改制的“海选”正式开始,在对入围者进行了第一轮淘汰后,公布了6家主要的潜在投资者,卡特彼勒赫然在列。此外5家全部为财务投资者———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和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

据了解,当时徐州市政府和徐工集团对战略投资者开出的条件是———雄厚的资本、国际市场经验以及能够为徐工集团带来项目。凭此三条,人们普遍认为卡特彼勒志在必得。

“六进三”的选拔更像一场超级面试———六家入围机构齐聚南京的南郊宾馆,由徐州市长徐鸣牵头,涉及股权转让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包括地方经贸委、财政局等在内的相关人员悉数出席。整整两周内,参与竞标的机构详细陈述各自的改制方案,与会者则根据估值、交易条款、业务发展等对方案进行评估,只有获得全票通过的方案才有机会“晋级”。

然而结果出人意料,200410月公布的入围名单中,入围者是清一色的金融资本———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和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而卡特彼勒黯然出局。

“卡特彼勒的出价不高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据称为15亿人民币),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徐州当局和徐工管理层暗地里达成了‘拒绝产业投资者’的默契。”这位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位国际产业巨头只是在一个“规定好的时间、按照规定好的程序”退出了竞争。

凯雷何以胜出?

据这位知情者称,对政府而言,徐工集团改制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是要获得资金,解决员工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第二是要将股权分散化、国际化;第三就是将徐工品牌做大做强”。

“政府和徐工集团都希望,改制不仅能保持徐工这个民族品牌,而且可以做大做强。而一旦跟卡特彼勒这样的产业资本合作,希望就会落空。”一位知情者宣称。据悉,卡特彼勒“凡是在国外建立的企业必须控股”,更重要的其要“消化或抑止竞争品牌”。(来源:互联网)

广告

今日热点

大型装备机械突破瓶颈DT660平地机具里

7月19日,由鼎盛重工打造的世界最大马力平地机DT...[详细]

网友关注排行榜

成功故事

网站介绍 | 本网服务 | 企业名录 | 金牌会员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最新企业 | 最新资讯 | 最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