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参数相差无几,产品价格却整整便宜一半,海外采购商直叹“消息知道得太迟了”———
“邦立与日本小松、德国利勃海尔、美国凯斯技术参数相差无几,却便宜整整一半。”8月6日,印度沙尔嘎库集团的采购商阿瑟斯和安尼尔,亲自驾驶泸州邦立大吨位电动液压挖掘机CED1250—7后遗憾地说:“消息知道得太迟了!”
自去年底来,泸州机械制造企业不断与美国卡特、日本小松、韩国现代、德国利勃海尔等跨国公司洽谈技术合作、转让,采购配件。与此同时,独联体、中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纷纷赴泸州,洽谈定制大吨位,抗高温、高压,超高海拔、超深海洋、超低温、超长度作业区的个性化成套重机设备。一进一出,泸州机械开始融入全球市场。
企业是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
组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三长”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以下简称长挖厂、长起厂、长液厂)名声在外。但这3家重装机械企业很少出国门,基本依靠国内市场生存,一遇国家宏观调控,产销就滑坡。
泸州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闭门造车”的局面,从2002年开始着力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打破国企惰性,第一步,技术入股,把企业逼出“门”。
长挖厂率先启动改革,设计部、技术部58人共同出资,买下长挖厂建立邦立重机股份公司,成功实现转制。
成为股东后,技术人员纷纷走出办公室。邦立公司设计室副主任张军说:“现在企业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再不出去找市场,搞不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不但自己没收入,还可能赔掉投资!”
第二步,技术承包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利润按一定比例提成,作为技术成果分配,成果越多,分配越多。分配机制一变,短短几年,针对市场空白的个性化产品不断开发成功。邦立公司仅抓钢机、电力驱动挖掘机,就覆盖了全国90%的港口。
“今天无论从工作方式到设计技术,全都变了。设计、技术部门都到客户现场去,根据要求设计产品,在现场搞技术升级。”搞了一辈子重机设计的老工程师黄利生对企业的变化慨叹不已。
改制前的长挖,2002年产值为6000余万元;改制后仅一年,产值整整增长了4倍———强烈的震撼力,使改革迅速波及长起厂、长液厂等企业。
技术在我这儿,工厂在世界各地
过去,泸州机械企业配件加工,从螺丝钉到发动机一应俱齐。一个产值五六千万元的厂子,职工就有三四千人,产品效益“与其说卖挖掘机还不如说卖铸铁”,邦立公司一位员工回忆。
必须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的路子。
邦立公司又被推到改革前沿:割断与原企业的一切联系。除保留精加工、组装车间等几个核心部门外,其它生产环节都“删繁就简”。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