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以来,国务院审批徐工改制方案关头,三一集团通过向博客突然发难,先是散布徐工并购危及产业经济安全,后是传播徐工并购是卖国方案,并且通过博客两次举牌,发出加价参与并购的要约。其心情之迫切、手法之异常,不由令业界疑窦顿生。
业界有人推测:三一并购徐工,将是继上市、股改之后,维持其高危运营、惊险扩张的又一块舢板。究竟是徐工对三一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还是三一自己已然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危机?让我们细致分析一下市场、产业、企业等等方面,不由得让我们发现一个疑问,三一参股徐工是不是已经成为其自身生存下来的唯一选择?
工程机械第一民企还是建筑机械第一民企?
虽然三一集团用了几年的时间,力求树立自己“工程机械第一民营企业”公众认知,但在习惯了不肆张扬的工程机械行业企业里,却几乎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建筑机械这一个概念,但在中国,这一概念的区分却由来以久,工程机械与建筑机械在计划经济时期其行政隶属、技术脉络都是相对独立的。相对于工程机械而言,以塔机、混凝土机械为主的建筑机械行业是一个竞争相对分散、运营规模较低、产品使用环境狭窄的小行业。
实际意义上讲,三一在2002年提出全面进入工程机械行业之后,产品运营上就再也没有获得成功,从三一的2005年年报中可以看出,混凝土机械提供的毛利占整个比重的80%。可以看出,维持三一经营利润的依然只有混凝土机械产品,于是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从根本上还是将三一认定为建筑机械行业企业,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一直到五、六年前,与第一轮房地产投资高峰成就许多塔机企业不同,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热潮,使施工企业的建设效率成为一项竞争的主要因素。初到长沙的梁、唐、毛、袁看到这一机遇,从中联的前身,当时的建机院搞来了拖泵的技术,成立了三一。
利用先发优势和富集效应,三一得以在这一领域扩张起来,后来终于和建机院发展出来的中联一起,成为中国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的两个主要企业。
撇脂策略成就三一
由于国内原先只有湖北的楚天在很早进入了日本早期技术制造泵送机械。三一从长沙建机院获得的国际当代泵送技术确立了竞争优势。
由于国内竞争不足,进口品牌的大象价格很高,给了三一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借助“全进口配置”的宣传,三一将拖泵的价格与进口产品标齐,并且在国产化率很大以后,还依然维持高额价位。
2003年三一推出泵车,也是在上车臂架全面自制以后,向用户传播自己为进口臂架。以200万元一台最为普通的37米泵车为例,进口臂架费用与国产成本之间就有50万元的差额。从而使三一在近几年中,始终维持着巨额的利润。
市场名誉冲高回落
高额毛利不可能长期建立在用户的信息不对称上,于是三一自然而然地采用一些策略。
三一经常讲的一个营销案例就是销售给用户的产品,某时出了质量问题,用户有意见,企业就直接换了一台全新产品。这种个案在三一的销售中不胜枚举,也成就了三一表面上的美誉度。
但时间一长,人们却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被换回去的旧产品都到那里去了?
几乎在三一的每个制造基地,人们都能看到放在新车生产线上的三一旧泵车,这些产品在翻新之后,与新产< (来源:互联网)